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近代日本的汉字观

发布时间:2018-05-05 12:41

  本文选题:近代日本 + 日本文字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汉字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传入日本的。公元10世纪,日本人借用汉字的字形与发音,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从此开始了汉字和假名共用的历史。“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的产生过程实质是日本人全面引进、广泛使用汉字,并根据日本固有语言对它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然而,汉字在日本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明治维新时期,伴随着欧化思潮的涌入和中国国力的衰弱,日本人对汉字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日本社会曾一度掀起废止汉字的风潮,并针对“国字”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但是,不管各派之间如何论争,汉字依然存在于日本文字之中,甚至使用汉字的数量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战后,日本施行的一系列汉字政策也证明了这一点。 鉴于上述历史事实,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日本人的汉字观呢?换言之,汉字对于日本到底意味着什么?到底应不应该保留汉字?在废除汉字风潮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民族情结?本文尝试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围绕日本的汉字施策及汉字认识等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试图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本论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汉字的传入日本与日本文字的形成;第二、三、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明治初期“国字”问题的展开、明治后期到昭和前期的“国语”改良和汉字施策、以及战后文字改革等三个方面来阐述近代日本的汉字观问题。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Japanese culture.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introduced into Japan as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10th century AD, the Japanese used the form and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create Hiragana and kakana, and from then on began the history of comm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katakana.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of "harmony and Chinese" is essentially the process of the Japanese to introduce it in an all-round way, to use Chinese characters widely, and to digest and recreate it according to the Japanese inherent languag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Japan has not been smooth sailing. During the Meiji Restoration period, with the influx of Europeanization and the weakness of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the Japanese'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anged greatly. In Japanese society, there was a trend to abolish Chinese characters, and a fierce debate was launched on the re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However, no matter how controversial the parties, Chinese characters still exist in Japanese characters, and even the number of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After the war, Japan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 policy also proved this point. In view of the above historical facts, how should we look at the Japanese view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other words, what does Chinese characters mean for Japan? Should Chinese characters be retained or not? What kind of national complex is hidden behind the trend of abolishing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character strategy and Chinese character cognition in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ulturology in order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blem.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Japan and the formation of Japanese characters,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ar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Meiji "national character" problem. From the later Meiji period to the early stage of Zhaohe, the reform of "Mandarin"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 postwar re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ree aspects to explain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modern Japan.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月;刘家鑫;;吉田松阴教育思想的双重性质论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2 陈月娥;;何谓“语言的近代性”——评述日本语言政策与语言思想之相关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7期

3 郭费儿;;樱花飘雪[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4 李若愚;;近百年来东亚历史中的“琉球问题”[J];史林;2011年04期

5 石岩;;近代日本对华团体的中国观及其在华活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郭台辉;;中日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构建——从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J];社会学研究;2011年04期

7 刘斌;;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潜力[J];艺术·生活;2005年06期

8 ;1889年宪法使军部成为真正的“权力核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08期

9 杨晓;杨樝;;武士道与《武士道》——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解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徐志民;;伪满开拓团的来龙去脉[J];世界知识;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立娟;田莉;;近代日本小学教育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李协京;;试析近代日本大学的发展及其办学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松村惠司;邵继尧;;从“铸钱图解”观察近代日本铸钱技术[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4 葭森健介;;近代日本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顾——京都文化史学与六朝文化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俊娜;;女书、假名初造字比较研究[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吴玲;;论西田几多郎的文化观[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顾钧;近代日本学术思想的变革[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毛有祥 邓柳青;浙江江山开拓日本旅游市场[N];华东旅游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汪洋;变天易,变天下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陈嫣婧(书评人);近代日本文坛女作家何以大量出现[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5 刘涓流;创造市场 以新制胜[N];中国化工报;2000年

6 亚青;i-mode与WAP谁是最后的赢家[N];人民邮电;2001年

7 记者 严圣禾;鸠山首相祖父墓碑遭人涂鸦[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林家能 王琼杰;温泉之国 日本[N];中国矿业报;2002年

9 记者 叶骏;走出“菊与刀”思维,了解更真实日本[N];金华日报;2010年

10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卓雄辉;李大钊关于城市建设的构想[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含;近代日本和平思想的发展轨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文春美;近代日本农业问题与政党内阁的农业政策:浅析政党政治失败重要原因之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4 陈伟;近代日本的藩阀政党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周萍萍;近代日本女教育家及其女子学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泊功;日本式的东方学话语—近代日本汉学与中国游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英萍;近代化语境下的漱石文学与禅[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宝印;日本明治时期新闻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潘喜颜;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俊英;日本明治中期的国粹主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秀英;近代日本的汉字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华;近代日本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成因[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娟;近代日本法治思想源流考[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刘远舰;国家神道对近代日本的影响[D];渤海大学;2012年

5 罗晓红;近代日本亚洲观的演变及其特点[D];暨南大学;2008年

6 李丹;简析近代日本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1868-1914年)[D];山西大学;2012年

7 宫晓丽;近代日本神道教在东北的建立与扩张(1905-1945)[D];辽宁大学;2012年

8 韩冰;明治日本的汉字观与日本人的身份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笑宇;近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峰;北一辉的亚细亚主义及其流变[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47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847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f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