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助词「で」的本质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3 10:48
【摘要】:本研究以现代日语格助词「で」为研究对象。在建构格助词本质义假说的基础上,考察了「で」的本质义及句法语境(デ格名词与谓词的语义特征、语义范畴及其相互作用)中该本质义的具现方式,并从「で」的源流及相对应的汉语译文着手,旁证了「で」的本质义。本研究由以下7章组成。第1章为序论,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象、内容、研究方法及总体框架。第2章介绍了从传统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两个角度展开的格助词「で」多义研究的成果,指出了这些研究成果的贡献及问题点所在,并简略地提及了本研究的部分主张。第3章着眼于格助词表示格名词与谓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这一根本特征,建构了格助词的本质义假说。其具体内容是:格助词往往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是在认知主体出色认知能力的作用下,以及在句法语境(即格名词、谓词的语义特征、语义范畴及其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只是本质义于句法语境中的化身而已。本章简要地论述了许慈惠等(许慈惠、杨敬2013,许慈惠、张莉、须军2016,许慈惠、朴仙灵2016)对「を」、「に」、「から」等格助词本质义的考察,从侧面证明了格助词本质义假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其次,本章简要介绍了至今为止格助词多义分析所采用的原型理论、意象图式理论及核心理论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阐明本质义假说与其的异同,进一步明确了本质义假说的内涵与特征。第4章基于兰盖克(1991)提出的他动性行为链指出デ格表示的是,ガ格在传递能量,完成行为链时积极主动利用的事物,提出了「で」的本质义假设。该假设的具体内容是:「で」先天性地拥有一个不依赖于句法语境的抽象本质(デ格名词与谓词的语法关系),即デ格名词是谓词得以实现的“凭借物”或“凭借事”。也就是说,谓词的实现必须凭借デ格名词,反过来说,デ格名词是谓词实现的“凭借物/事”,二者始终处于“凭借”与“被凭借”的关系中。「で」的这一本质于具体的句法语境(デ格名词与谓词的语义特征、语义范畴及其相互作用)中具现为「で」的多义,而本质义始终贯穿于这些多义之中。此外,本章通过考察历史语料,明确「で」来源于「にして」与「によりて」两个词,其中「によりて」本身就表示明确的“凭借义”。这一点也可以说明,「で」的“凭借义”本质是“与生俱来”的。第5章首先将「で」的多义明确标记为“工具”、“手段”、“材料”、“样态”、“场所”、“时间”、“范围”、“限定”、“动作主体”、“目的”、“原因”这十一个并列的义项。其次通过大量例句考察句法语境中「で」的多义的产生,以及「で」的“凭借”本质义是如何贯穿于这些多义中的。其次,从本质义的视点出发,分析「で」与「を」、「に」、「から」等极易混淆的格助词在表义功能上的异同,进一步明确「で」的“凭借”本质义的特征。再次,利用语料库展开定量统计分析。利用数据透视表将上述分析结果可视化,同时通过MI-score与T-score等指标考察各义项中デ格名词与谓词的共起关系及共起倾向,从而再次确认句法语境中「で」的多义产生机制,以及多义中贯穿着的本质义。这既弥补了以内省为主的多义分析模式的主观性,也提高了本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第6章以「で」的汉语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义及句法两个方面再次确认了「で」的“凭借义”本质。从语义上来看,与「で」相对应的汉语译文都是表示凭借义的介词(即依凭介词),如“拿”、“用”、“以”、“靠”、“经过”、“通过”、“根据”、“按照”、“凭”、“因”、“为(了)”、“在”等。从句法上来看,这些依凭介词词性上虽然属于介词,但都来源于表示凭借义的动词,语法化的程度虽有高低,但依然保留强烈的凭借义动词的语义。其次,“骑(自行车)”、“乘(车)”、“坐(车)”等汉译表面虽为动词,实际位于连动式中,表示后项动词的方式、手段,因此也为凭借义。最后,本章通过日汉对译语料库考察了「で」与其汉译文中依凭介词的相关系数。结果证明,汉译文中,「で」与依凭介词存在非常高的相关性。第7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整理了遗留问题,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6
本文编号:232886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可胜;;连动式的结构机制:PTS、情状特征和VP的外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2 何洪峰;张文颖;;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J];长江学术;2015年01期
3 许慈惠;;日语格助词「へ」的多义认知[J];外语电化教学;2012年05期
4 许慈惠;杨敬;;日语动词的他动性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1期
5 赵淑华;;连动式中状语的位置及语义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01期
,本文编号:2328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32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