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汉间接指称类自称词的对比研究——以日语“人”和汉语“人”“人家”“别人”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20 07:19
【摘要】:日语"人"和汉语"人""人家""别人"都有自称用法。汉语"人""别人"在句法分布上具有互补性,其间接指称程度上与"人家"不在同一层次,因此与日语"人"更有可比性。日语"人"和汉语"人"在用于自称时有3点不同:1)日语"人"只能用于表达不满、责怪、生气等感情的语境,而汉语"人"除此之外还可用于加强可信度或影响力等语境;2)日语"人"的语义侧重强调"外人、别人",而汉语"人"的语义除此之外还可指"所有人";3)汉语经常通过与"所有人"建立关联来表达属性的客观普遍性,而日语一般多用自然或自发的状态来描写属性,不凸显"人"的要素。
[Abstract]:Japanese and Chinese people have self-proclaimed usage.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person" and "other person" is complementary, and the degree of indirect reference is not the same as that of "other person", so it is more comparable with Japanese "person".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ces between Japanese "people" and Chinese "people" when they are used to claim themselves: 1) Japanese "people" can only be used to express feelings of discontent, blame, anger, etc. In addition, Chinese "person" can be used to strengthen the context of credibility or influence. 2) the meaning of "person" in Japanese emphasizes "outsiders, others", but the semantics of "person" in Chinese can also refer to "all" in addition; 3) Chinese often expresses the objective universality of attributes by establishing an association with "all", while Japanese usually describes attributes by natural or spontaneous state, and does not highlight the elements of "human".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
【分类号】:H3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冬梅;指代词“人家”的句法、语义考察[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2 郭继懋,沈红丹;“外人”模式与“人家”的语义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3 张爱玲;;“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及其表达效果[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道英,贺筠;“这”、“那”类的隐性回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唐贤清;从“真个+体词”看近代汉语副体结构的类型及存在原因[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邱莉芹,邓根芹,顾元华;浅谈“哪里”的否定用法[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7 杨文地;从“管约理论”到“最简方案”——语言学研究发展思路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苏宝荣;关于异形词整理和规范的理论思考[J];辞书研究;2002年04期

9 张燕春;再谈易位句的特点[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梁敬美;;韩、中汉语使用者在“这—”、“那—”使用上的异同点[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杉村博文;;论“话题化”[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曾庆香;试论新闻话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3 洪琳;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李剑锋;汉语表述过程中的添加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体与连续动作连动式[D];延边大学;2003年

9 张望发;“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10 盛丽春;或然语气副词“大概”、“也许”和“恐怕”的功能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冬梅;指代词“人家”的句法、语义考察[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2 郭继懋,沈红丹;“外人”模式与“人家”的语义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1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运加;;日语现代化成就日本现代化的启示——兼谈我国全民学英语现象[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7期

2 张丽芳;;基于语气的汉语“了”的日语表达[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肖平;日语强化教学[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4年05期

4 苏小明;;试从ム0山嵌缺冉稀袱俊褂搿傲恕盵J];华章;2011年13期

5 苏佳;;浅析日语可能表现[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6 李素杰;于传锋;;「,

本文编号:2344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344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c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