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6;H146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登洲;关于现代日语中「ものの」与「ものを」的用法考察[D];山西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懿;;日语模因在汉语网络语言中的复制——从“おY嗓丹蟆钡健坝恪盵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傅满义;;现代汉语定中语序的理据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高兵;李华;李u&;;运动事件编码的语言类型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胡江;;通过词例对二字日汉同形词的分析[J];飞天;2011年12期
5 唐晋先;;现代文学作品中动物量词“匹”的泛化现象探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6 饶宏泉;;汉语方言三种体标记的共用分布与特征互动[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7 陈菁晶;;与动物相关的中日谚语比较[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林;木子君;;双语使用者看世界的眼光不同[J];自然与科技;2011年04期
9 冯城;;浅议动漫作品语言[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10 强星娜;;话题标记与句类限制[J];语言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春遍雀来;;面向中日韩文智能信息检索的基于词典的异形词排歧[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田中康仁;;关于机器翻译系统未来的方向[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陈岩;;收词图新 释义求精——《最新中国新语词典》编纂一得[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李明;;商业词语的异化及其对语言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竹;;多语种(英法俄德日汉)数词的自动翻译[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7 沈冬烨;时书菊;王佳;张劲松;;中日语音节奏的声学特征对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8 张丽;;中日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观念差异及其应对策略——以词汇为中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余富林;;语种识别词典的编纂势在必行[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边卫花;曹文;;日本人产生普通话r声母和l声母的音值考察[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翟华;“中文热”将重蹈“日语热”的覆辙[N];财经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修孟青;让初中生学习更多彩[N];大连日报;2008年
3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许宏治;墨西哥 “汉语迷”情系中国[N];人民日报;2003年
5 翟华;汉阿日韩最难学[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顾玉坤;汉语的演化[N];苏州日报;2005年
7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雷颐;汉语“新词”漫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薛涌;汉语的开放[N];南方周末;2004年
10 许长安;台湾推行国语的历史与否定国语的逆流[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世海;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刘晓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阐释[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铺话连词、介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曲辰;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和法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徐以中;语音听觉反馈对言语发声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7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郑慧仁;东北亚语言比较标记的类型学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10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才华多旦;藏日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闻广益;汉语与日语量词的对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杨著清;日汉颜色词使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4 吴芳玲;从汉日语言对比看汉语的外向型文化传统[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莫亚平;英、汉、日语中关于“眼睛”隐喻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慧;中日身体词多义性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娜;难于依赖场面有关的中日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季勤;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9 安然;英语,,汉语和日语的语音对比及其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张敏;中日“体谅表达”中“缓和表达”的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39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53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