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论日语的目的表现

发布时间:2017-04-27 09:13

  本文关键词:论日语的目的表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日语中表示目的的与这一对同义词的比较,国内外已经有很多较为详尽的论述。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拘泥于二者的目的句节、主句节谓语词性的异同、是否具有意志性;目的句节与主句节的动作主体是否一致;表达机能有何不同等方面。对于它们二者所表达的事物的性质以及说话人主观意图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涉及到。本文以益冈隆志、饭田隆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从句子构成的两大要素——“命题”和“语气”的角度出发,为进一步明确与目的表现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相关例句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通过考察得出以下结论: 目的表现句表达的内容是:以某时空中发生、不发生某行为为目的。为此目的,在某时空中要进行、不进行、正在进行、已经进行了某行为;或者要达到、已达到某状态;或者说明其必要条件是什么。它可以与益冈隆志所论述的全部九种语气形式相呼应。目的表现句表达的内容是:以某时空中的某种状态;超时空中的某种状态;主句节动作主体无法控制的某时空中发生、不发生某行为作为目的。为此,要进行、不进行、正在进行、已经进行了某行为;要达到、已达到某状态。在语气方面,它也可以与九种形式相呼应。因此,从从句的命题范围,也就是所表达的目的内容来看,,目的表现句要比目的表现句范围宽。即:对说话人来说,目的表现句的选择余地比目的表现句宽。但其主句的命题范围却少于。从语气方面来看,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目的表现句所能表达的说话人的主观判断、态度等基本相同。 本文从新的角度,对于目的表现形式中最常用,并且在使用中最易混淆、最难分辨的和进行了较深入的考察。通过考察,更加明确了二者使用上的异同,而且为近义词这一语言现象的分析尝试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目的表现 命题 语气 ために ょぅに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H36
【目录】:
  • 目次4-6
  • 摘要6-7
  • 要旨7-9
  • 正文9-49
  • 参考文献49-52
  • 例文出典52-55
  • 谢辞55-57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58
  • 附录B 详细中文摘要58-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洁敏;;日语中的人称变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02期

2 蔡静;;关于日语他动词句意思构造的研究[J];考试周刊;2009年14期

3 于鹏;浅谈日语的被动态[J];日语知识;2004年07期

4 王轶群;;日汉路径移动动词的对比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年03期

5 张红涛;;关于日语人称代词隐现的考察[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金玉顺;;「何となく」「なにげなく」「さりげなく」[J];日语知识;2010年07期

7 高立军;;浅析日语敬语中的谦让语[J];海外英语;2010年11期

8 许宗华;浅述日语中语境与语言形式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9 王宏;日语指示词的用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10 陈爱琴;关于日语的否定疑问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敏玲;;くゐ·いく’‘~てくゐ·ていく’表动作空间范畴移动语言形式的日语语言特点——和汉语“来、去”、“~来、~去”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林会杰;贾珈;王晓慧;蔡莲红;;基于B/S模式的3D双语虚拟说话人的研究与实现[A];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oral】[C];2011年

3 刘大力;赵力;;与文本无关说话人识别系统的性能比较[A];2004年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尹巧萍;赵力;;利用语音基音统计特征的说话人性别判识的研究[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邓英;;基于说话人的对话语音分割[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6 蒋冬梅;赵荣椿;;基于尺度描述的说话人归一化语音特征[A];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第三届信号与信息处理全国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周绍良;;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A];水浒争鸣(第一辑)[C];1982年

8 李斌;陈小荷;;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初探[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王洪海;刘刚;郭军;;基于二次弯折函数的频率弯折方法[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艾妮;;谏劝中委婉格运用的“源”与“流”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自动翻译手机有望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张英杰;使用人教版日语新教材的体会[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赵金波;华夏东瀛一衣带 杏坛桃李一线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晏煜;三问“日语软件人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王寅珊;以麻生闹笑话为鉴,日民众恶补汉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阿然;东软欲打造 日语IT人才培训基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特约通讯员 吴琳;大连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IT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04年

9 秦晨;这里的樱花也灿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周静文 杨玉红;锡城韩语日语培训成新宠[N];新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继臣;说话人信息分析及其在多媒体检索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何俊;声纹身份识别中非常态语音应对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双志伟;个性化语音生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冯哲;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中的音频处理[D];复旦大学;2004年

5 金乃高;音视频联合说话人定位与跟踪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祝东平;汉语时间感知模式与相关汉语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海辉;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亚民;论日语的目的表现[D];湖南大学;2005年

2 陆亮;多信道条件下的说话人认证[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默盼;论宋代说话人[D];渤海大学;2012年

4 刘峰;日中移动动词的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5 赵洪刚;基于对话型语音的说话人在线识别技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李向格;关于“レてもぃぃ”与“レてぃぃ”的意义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陈芝;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说话人转换算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张琪;复杂环境下特定说话人的语音识别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

9 栗霞;关于带ヲ格名词词组的移动动词句[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凌锦雯;基于多特征的说话人分割与聚类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日语的目的表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30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e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