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文学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翻译与接受——文体与思想
本文关键词:新感觉文学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翻译与接受——文体与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 刘呐鸥及其周围的一群作家被文学史家称之为“新感觉派”,一方面固然表明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相似乃至某种血缘关系;但另一方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关键词】: 自由直接引语 日本新感觉派 刘呐鸥 三十年代 叙述方式 文学 横光利一 文体 叙述人 小说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刘呐鸥及其周围的。群作家被文学史家称之为“新感觉派”,一方面固然表明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相似乃至某种血缘关系;但另一方而,因其名称的相同,也令许多研究者十分关注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诚如‘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新感觉派文学就其接受外国文学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小妍;刘呐鸥一九二七年日记——身世、婚姻与学业[J];读书;1998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凤;;瞬间的极光——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中人物形象谫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2 花玉兢;巨永生;;畸形都市语境下的现代性——新感觉派小说研究[J];大众文艺;2011年05期
3 杨迎平;从《善女人行品》看施蛰存小说的内心独白[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玲;新文学中一颗闪亮的流星——中国新感觉派兴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2 郭海荣;都市意识与都市视阈[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俊;论新感觉派小说中电影因素的渗透[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4 郭琴;刘呐鸥小说中的“都市摩登女”形象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孙彤;激情与绝望的冲突[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柳青;新感觉派创作中的颓废主义[D];厦门大学;2008年
7 赵敏;落花流水刹那芳,风碎雨残无影踪[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艺丁;论新感觉派笔下的摩登都市人[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胜杰;论三十年代作家笔下的妓女形象[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蕾;中国“新感觉派”研究史论[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涛;;新感觉的解剖——论刘呐鸥、穆时英的都市小说[J];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06期
2 黄献文;在新感觉的后面[J];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05期
3 李晓宁;论新感觉──心理分析派小说[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黄献文;论新感觉派的边缘作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5 张鸿声;现代主义:从接受到实践——论新感觉派小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卜铁梅;;一本书的成型与一份成长的见证——导读《活出新感觉》[J];北京纪事;1999年12期
7 胡希东;新感觉——新感觉派作家内在生命的外在表达形式[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王长波;同居时代[J];章回小说;2005年12期
9 王密林;;老资料 新感觉[J];电视研究;2011年05期
10 张星;;丁建华:每一次微笑都是新感觉[J];文化月刊;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家民;;“图片传真”:年年都有新感觉[A];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与时俱进——第九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暨新闻摄影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张连京;王尚美;;CoolDry—健康舒适新感觉[A];2004涤纶产业链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包瑞兰;王俊辉;成雁鸣;;实时三维超声诊断胎儿唇腭裂畸形[A];第二届超声诊断安全阈值及胎儿畸形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泰;拼音之星新感觉[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杨绣忠;大提速带来新感觉[N];中国质量报;2000年
3 猫的路;“发烧”MP3,“HI-FI”新感觉[N];电脑报;2003年
4 陈爱国;山东出口找到新感觉[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5 裴诺 方蕾文;2004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打出“新作品、新感觉”主题[N];音乐周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陈斌;Intel寻找新感觉[N];计算机世界;2001年
7 本报记者 李楠;2005短信输入全新感觉[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8 傅继红;孙振耀:找到新感觉[N];中国企业报;2002年
9 玲子;冰淇淋 吃出新感觉[N];中国质量报;2000年
10 余鳗霖;一步一个台阶,,向最高处迈进[N];中国质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厚刚;新感觉派的空间诗学[D];苏州大学;2009年
2 张屏瑾;上海新感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新感觉”的发生与发展研究(1928—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郑瑜;虹口的空间网络与1930年代上半叶虹口民营出版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洪华;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6 贺昱;疏离·交叉·相融[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羽;“东吴系女作家”研究(1938—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宁;《现代》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D];山东大学;2007年
9 丁培卫;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感觉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宇平;漩涡里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江萍;刘呐鸥的都市书写世界[D];华侨大学;2003年
2 金舒莺;中日新感觉派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欧阳长铖;刘呐鸥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琴;刘呐鸥小说中的“都市摩登女”形象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熊鹰;半殖民地语境中的现代主义书写[D];清华大学;2006年
6 胡希东;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个体之张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洋;笔生硝烟:“硬性电影”和“软性电影”的论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甘丽;桑塔格作品中的美学内涵[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海荣;都市意识与都市视阈[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杨;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下的中国20年代新感觉文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新感觉文学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翻译与接受——文体与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2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482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