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汉交替传译中的数字信息失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02:23

  本文关键词:日汉交替传译中的数字信息失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日汉交传 数字信息 口译初学者 实验研究


【摘要】:交替传译(以下简称交传),指译员在一段源语表达完毕后暂停的间隙内,将源语转换成目标语言,接着讲话人等译员完成该段源语的翻译后继续往下说,并在适当的时候再次停顿让译员进行翻译的循环往复的一种口译形式(任文,2012:2)。尽管译员进行交传时的多任务处理压力低于同声传译(以下简称同传),但数字仍然会加大译员听力和短时记忆的负荷(Gile,2011:174),因此译员关于含数源语的口译表现要劣于不含数源语的表现(Alessandrini,1990:96)。然而笔者发现,目前有关数字信息口译的研究仍然以欧洲各国的语言为中心,少有涉及日汉双语的。另外,口译研究对数字处理的问题多关注数字本身的翻译质量(张湘龙,2014:IV),对数字信息中的非数字要素关注不足。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希望了解在日汉交传中,口译初学者对数字信息的具体处理问题。本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首先,笔者组织若干名日语口译初学者进行交传实验,采集他们的口译语料和笔记资料,并进行开放式访谈。然后,通过对数字信息各要素的失误类型和比例进行统计和分析,明确数字对交传的具体影响程度。随后,对照笔记资料,笔者探究数字信息诸要素的失误表现和原因,并归纳易错数字信息的特征。最后,为改善数字信息的交传质量,笔者提出一定的学习建议和应对方法。通过上述工作,本研究得出以下有关日汉交传数字信息的主要结论:1)数字会对译语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2)数字的辐射范围主要局限在数字信息上,很少影响到非数字信息的传译效果;3)口译初学者对单位和基本对应关系的处理较为理想,而有关数字、指示物和对应关系中的助词的处理则存在较多问题:数字漏译比例高,发生在听解环节的数字漏译占绝大多数;数字误译多由近似音所引起;由于分配在数字信息各要素的精力不均衡,指示物和数字搭配错误的现象频发;对应关系的助动词容易被忽略,最终影响译语的准确性;4)位于非引介成分的连续数据和非单纯并列的连续数字容易引起失误,是口译初学者学习数字信息口译的重点;5)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口译初学者应当有意识强化数字本身的听辨训练,明确日汉二语在数字表达上的区别;在执行交传任务时应把握整体语流,给予数字信息各要素一定的关注,适当提高笔记抽取比率的同时善用简洁的符号进行记录。本论的创新主要在于,明确了在日汉交传中,数字对译语的具体影响范围(结论2),以及将口译中的数字处理问题从数字本身拓宽到数字信息整体(结论3)。
【关键词】:日汉交传 数字信息 口译初学者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6
【目录】:
  • 摘要4-5
  • 要旨5-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缘起9-10
  • 1.2 研究总体介绍10-13
  •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11
  • 1.2.3 研究方法与性质11-13
  • 1.3 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13-14
  • 2. 先行研究14-19
  • 2.1 数字对口译的影响14-15
  • 2.2 引起数字信息口译失误的原因15-16
  • 2.3 改善数字信息口译的方法16-17
  • 2.4 数字信息口译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突破口17-19
  • 3. 实验说明与语料描述19-28
  • 3.1 实验说明19-21
  • 3.1.1 实验目的19
  • 3.1.2 实验设计19-20
  • 3.1.3 评估程序20-21
  • 3.2 语料描述21-26
  • 3.2.1 源语语料的选择与处理21-22
  • 3.2.2 译语语料的采集与构成22-23
  • 3.2.3 本研究语料的特点23
  • 3.2.4 平行语料的标记23-26
  • 3.3 笔记与访谈的实施与处理26-28
  • 3.3.1 笔记的实施与处理26-27
  • 3.3.2 访谈的实施与处理27-28
  • 4. 结果与讨论28-45
  • 4.1 数字对口译的影响28-31
  • 4.1.1 数字对口译整体质量的影响28-29
  • 4.1.2 数字在交传中的辐射范围29-31
  • 4.2 数字信息的处理情况与问题31-40
  • 4.2.1 数字的处理情况及分析32-36
  • 4.2.2 单位的处理情况及分析36-37
  • 4.2.3 指示物的处理情况及分析37-39
  • 4.2.4 对应关系的处理情况及分析39-40
  • 4.3 针对数字信息口译的学习建议与应对方法40-45
  • 4.3.1 易错数字信息的结构特征40-41
  • 4.3.2 关于数字信息口译的学习建议41-42
  • 4.3.3 关于数字信息口译的应对方法42-45
  • 5. 总结45-49
  • 5.1 本研究的结论45-46
  • 5.2 本研究的不足46-47
  • 5.2.1 实验方面的不足46-47
  • 5.2.2 分析过程的不足47
  • 5.3 本研究的课题展望47-49
  • 5.3.1 增加研究语料,,更全面地了解口译初学者在交传中的数据口译问题47-48
  • 5.3.2 评估数字信息口译训练方法与处理方法的有效性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亚海;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徐智明;让数字信息从纸面上立起来——关于年鉴图表的校对、版面安排及其他[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3年02期

3 唐艺;;美、日数字信息产业政策及其发展现状[J];艺术百家;2013年01期

4 谢奎金;;英语作文数字信息的处理方法[J];高中生;2011年27期

5 吴志荣;;数字信息引发的哲学震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喜春;;《福州之窗》多媒体城市数字信息光盘——了解福州的好帮手[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发展模式及途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30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2 周维健;;拓宽测绘服务社会领域促进数字城市建设的成功范例——《福州之窗》多媒体城市数字信息光盘[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发展模式及途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30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3 徐绍衡;;AutoNet数字信息平台及其舰船上的应用[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04 MIS/S&A学术交流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4 金路;;学科的融合 技术的创新 博物馆的发展:文化遗产监测中数字信息资源的意义[A];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宿殿杰;;加强档案安全建设的几点思考[A];兰台撷英——向建党90周年献礼[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常彦 康翔;数字信息亭缘何“烂尾”[N];计算机世界;2007年

2 杨安琪;功能齐全乏人问津 北京数字信息亭成摆设[N];消费日报;2008年

3 通讯员 刘冬屏;兰州市检察院 建成数字信息工作室[N];甘肃法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汤铭;信息亭再上路[N];计算机世界;2012年

5 赵昂;数字信息亭缘何成“摆设”[N];工人日报;2013年

6 记者 戴娟 实习生 马艳;我市将建3000个数字信息亭[N];重庆日报;2006年

7 记者 范玉蕾;数字信息亭在省会“上岗”[N];石家庄日报;2006年

8 ;数字信息亭带动数字城市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9 牛凤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采访 本报记者 谭娜;数字信息亭不能成摆设[N];北京科技报;2010年

10 一文;10年后年数据量将增45倍[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洁;数字信息商品市场微观结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洪涛;数字信息资源的政府管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侯颖凌;基于高速无线网络的地铁数字信息平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周燕嫦;日汉交替传译中的数字信息失误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4 周燕嫦;日汉交替传译中的数字信息失误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5 宋显彪;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D];四川大学;2005年

6 郎玉林;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影响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牟冬梅;本体在医学数字信息资源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胡星火;基于OAIS的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张波;基于OAIS的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分层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瑞丰;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数字信息交传问题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4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574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c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