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称代词看中日两国母语者“识解”方式之异同
本文关键词:从人称代词看中日两国母语者“识解”方式之异同
【摘要】:语言的主观性具有跨语言的共性,中日人称代词都是语言中的主观性标示,但二者的用法却不尽相同,这同说话人的认知方式有着内在联系。日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反映出日本人习惯从主观识解方式出发认识客体对象,而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反映出中国人的识解方式比较灵活多变,时而从主观时而从客观识解方式出发认识客体对象,听话人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不断作出调整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主观性 人称代词 识解方式 类型学
【分类号】:H146;H36
【正文快照】: 人作为认知主体在认识外部世界时,并非客观地描述外部世界,而是加上了人们的主观视角与看法。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与方法就是认知方式,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本文拟通过分析中日人称代词的用法与说话人认知方式之间的联系,比较两种语言人称代词用法的差异。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佩霞;;从视点看中日文代词使用之异同[J];外语研究;2006年04期
2 冯光武;;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3 王天华;;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分析[J];学术交流;2006年05期
4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5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5 郑剑平;试论西昌方言的“X打X(/Y)+(L)”格式[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郑晓雷;与“异态”有关的汉语副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7 李健雪;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曾立英;从认知角度谈“小句宾语”[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石锓;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孙菊芬;“毕竟”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2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2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范春煜;论言语行为中言语主体对言语形式的制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晓亮;系统功能语法维度下俄语语篇的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功平;副词“倒”与“却”的对比语义、语气及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孙利萍;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D];河南大学;2003年
7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余泽超;[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晓飞;现代汉语副词“倒”考察[D];河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正光;崔刚;;非范畴化与V—V结构中V2的完成体意义[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2 杜小红;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选择及其语用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3 丁启阵;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5 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6期
6 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7 刘正光,刘润清;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发生机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刘正光;“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同义反复”的非范畴化理论解释[J];现代外语;2005年02期
9 刁晏斌;当代汉语中新的“名_1+名_2”形式——名词陈述化的一种新形式[J];语言与翻译;2005年04期
10 刘润清,刘正光;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英;;河北省大城县权村镇方言中的人称代词初探[J];学周刊;2011年18期
2 杨伊;张贝;;英汉人称代词使用对比研究——基于长篇小说的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5期
3 张贝;杨伊;;英汉散文中人称代词定量对比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4 彭兵转;;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5 刘杰;;兰州方言的人称代词[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6 朱琳;;汉语作格结构的及物性和主观性[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7 王小穹;;《朱子语类》中“只是”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8 杨颖;;浅谈风陵渡方言中的“咱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鲁艳芳;;从批评语篇分析角度解读奥巴马欢迎胡锦涛访美的致辞[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齐晓峰;;浅谈朝鲜语翻译中的几个问题[J];民族翻译;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的人称代词系统[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钟明荣;谢双园;;主观性和“还NP呢”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侯小丽;;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7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晓琪;章欣;;“据……看/说”及其相关格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胜;浅谈朔城区的人称代词“Sl”[N];朔州日报;2009年
2 刘茜;汉语水平考试(HSK)有重大调整[N];光明日报;2006年
3 石如清;一简对多繁的字不能改回去[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董洪亮;“汉语托福”明年大调整[N];人民日报;2006年
5 赵凤华;汉语水平考试(HSK)做重大调整[N];科技日报;2006年
6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张仲景国医学院 沙恒玉邋沙涛;古医籍中的语序变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8 王平 马力明;临夏回族方言“八坊话”解读[N];民族日报;2010年
9 梁朝文;布依语反语规律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0年
10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7 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晶;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贾英敏;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单欣;论指示语的“主观性”[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4 胡伟;秦简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汪莹;认知语言学观照下的汉语指示词表达功能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贾军红;指示语:心理空间与主观性[D];河南大学;2006年
7 武青春;越汉人称代词语用功能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沈晓敏;《新编五代史平话》人称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柳杨;虚拟语气的主观性[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陈建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04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704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