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地区性行政垄断、要素市场扭曲与技术进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2:20
【摘要】: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质量的体现。然而,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由技术进步拉动。由于我国特殊的行政垄断特征,地方政府依靠行政权力设置各种行政壁垒,严重影响了统一市场机制的形成,也阻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商品市场的逐渐完善,要素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因此,本文综合政府和市场两方面,通过比较和分析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要素市场扭曲两者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检验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影响路径问题,以理清两者的作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本文首先对我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基本特征进行了介绍,对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要素市场扭曲影响技术进步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此,本文采用正负指标、生产函数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2001-2016年全国及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及技术进步率。结果发现:我国的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中西部垄断程度较大。资本与劳动力市场整体上均呈现出扭曲的态势,大体有所减缓。但资本市场的扭曲依然不可小觑。21世纪以来,我国的技术进步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技术进步主要由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带动。在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本文基于不同的计量回归模型,首先分析了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单独的影响,然后加入交互项来检验其路径问题。结果显示:地区性行政垄断、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扭曲均抑制了技术的进步,前者的影响程度明显更大且具有滞后性。这种抑制效应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东部相对较小。地区性行政垄断会通过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来抑制技术进步的发展,即要素市场扭曲是地区性行政垄断影响技术进步的一个路径。另外还发现地区性行政垄断内生性的存在使得用以往的OLS方法估计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被低估。因此,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要素市场扭曲都是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前者才是根本原因。针对这两方面影响,本文最后从打破地区性行政垄断和矫正要素市场扭曲角度对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提供了相关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630;F124.3
【图文】:

相关研究,要素市场,技术进步,市场扭曲


素市场扭曲度增大抑制了国际技术溢出。贺京同、王辉(2016)发现要素价格扭逡逑曲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消费低迷,需求结构失衡。本文将相关研究进行综合梳逡逑理,见下图1。逡逑7逡逑

地区性,市场,产权市场


入、破产等正常市场行为。越来越多的公司为圈钱争相追求上市,同时地方政府逡逑为提高政绩和保护本地企业的利益,对其产生的违规行为往往予以庇护。本文为逡逑了理解更直观,绘制了图2来表示。逡逑r邋逦1逦劳动力要素市场逡逑追求价格租金逦j逦逦逡逑逦}区域内逦|资本要素市场逡逑 ̄ ̄邋(逦^逦扭曲要素价格逦)逦表现邋逦1逡逑丨地方政府H技术要素市场:逡逑地方保护逦)逦逦逡逑|逦^区域间逦广品市场逡逑|市场分害!I逦P逦逦逡逑^邋逦1逦产权市场逡逑逦逡逑图2地区性行政垄断的特征及表现逡逑12逡逑

折线图,行政垄断,地区性,东中西部


布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中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得到的平均逡逑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如表2所示。同时根据数值结果得到的我国全国及东中西部逡逑的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的变动轨迹的折线图,如图3所示。逡逑逦表1我国全国及各省的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2001-2016年)逦逡逑地区逦2001逦2002逦2003逦2004逦2005逦2006逦2007逦2008逡逑北京逦0.870逦0.781逦0.714逦0.686逦0.670逦0.641逦0.653逦0.670逡逑天津逦0.628逦0.648逦0.690逦0.649逦0.655逦0.620逦0.623逦0.622逡逑河北逦0.651逦0.619逦0.602逦0.592逦0.580逦0.555逦0.545逦0.531逡逑山西逦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仁安;夏荣娥;;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齐建国;;全国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讨论会述要[J];经济学动态;1988年01期

3 方帆;;美国教师不使用微信[J];少年儿童研究;2017年05期

4 景维民;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4年09期

5 张保胜;;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基于技术进步体现观的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6 倪伟;周霞;;风云卫星是怎样预报天气的?[J];太空探索;2017年02期

7 黄春棉;;话题四 看中智能、互联和新能源汽车大集团火力全开[J];市场观察;2017年06期

8 赵健雄;;那是一定会出现的,尽管不在此刻[J];中国画画刊;2017年03期

9 宋尊尧;Junfeng Jiao;Jenna Harbin;Yuan Li;;快速轨道:中国、欧洲和美国高速铁路的比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26期

10 胡若楠;;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4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6 唐永;范欣;;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7):——开启新时代的中国经济[C];2017年

7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8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胡伟略;;中国现代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人口问题研究[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建华;;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继军;多晶硅:脱困的希望在技术进步[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张维迎;反思经济学(上)[N];经济观察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张行勇 通讯员 杨凌裕;创新驱动宝鸡石油钢管加快技术进步[N];科学时报;2011年

4 双文;缺乏技术远见等于慢性自杀[N];中国化工报;2013年

5 任英阳;技术进步是农药企业转型的关键[N];河北科技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吕红星;新能源汽车要更加重视技术进步[N];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

7 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汤源生;技术进步带给出版的变化[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

8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经济室主任 余翔;几代人拼搏铸就中国技术进步[N];环球时报;2018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财富爆炸和技术进步[N];证券时报;2019年

10 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经济学研究所 田柳;善用技术进步改善劳动者福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钟;技术进步偏向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李天祥;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3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4 董秘刚;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宋京;开放经济下的技术进步[D];复旦大学;2004年

6 仇怡;中国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周礼;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6年

9 周尚兵;唐代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变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静;地区性行政垄断、要素市场扭曲与技术进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哈含章;台海核电公司的技术进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3 孙生;高新区研发强度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9年

4 傅顺;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玉米生产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庞子媛;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及网络集聚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6 刘萍;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我国地区工资发散[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7 杨晓扬;技术进步对河南省就业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8 李洪跃;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

9 赵雨薇;基于微观层面的创新投入、劳动力素质与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10 杨慧梅;国际服务外包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45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2745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8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