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国内研究状况比较

发布时间:2016-11-05 07:42

第一章莫言研究论文整体对比


第一节论文数量统计对比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已经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了,而且也是国内学术界一直来都比较关注的作家,每年都会有不少关于莫言研究的论文出现,但一直都保持着相对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莫言及其作品立即成为学术界争相热议的焦点,一时间内关于莫言研究的论文大幅度增长,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形成了明显的差别。笔者对所选取的27种核心期刊中所刊载的莫言研究论文的分布状况作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国内研究状况比较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国内研究状况比较

由表1-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莫言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大幅度激增的变化趋势。在笔者所选取的27种核心期刊中,有23种期刊上的莫言研究论文出现成倍增长的情况,少至一两倍,多达六古倍,而且研究论文总量上也是呈多倍增长的状态。这前后的数量差距,足以说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得众多学者纷纷加入到莫言研究的行列中来,不仅有对莫言长期关注的专门研究者,更多的是大量新増的莫言关律者,从而形成一股莫言研究的热潮。

....................


第二节论文研究主题统计对比

自从莫言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以来,众多的研究者们一直保持着对他持续不断的关注与研巧。伴随着莫言大量新作品的不断问世,学者们试图从各个层面、,各种角度入手来解读莫言及其作品,探索莫言的文学世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随着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及其作品再一次被推到学术研巧的中心地带,成为了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于莫言的研究论文大量涌现,而且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与影响下,莫言研究者们试图从更加宏阔的学术视野、更多新的视角入手来深度把握莫言,从而为莫言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局面。为了进一步窥探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学术界在莫言研究方面所发生的变化,笔者对本文所选取的171篇莫言研究核心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类与量化研究。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莫言研究论文的主题分布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国内学术界在莫言研究方面的重点所在,从而在对比分析中揭示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莫言研究重也的变化,并且可以据此进一步预测莫言研究的主题走向。

在171篇莫言研究论文中,属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共有28篇,可大体划分为日个主题类别,其中笔者又根据每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将每个主题类别作了进一步的细分。每个类别的论文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3所示。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国内研究状况比较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国内研究状况比较

......................


第二章莫言文本研究对比


第一节单篇作品解读对比

就笔者选取的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关于莫言单篇作品研究的论文来看,学术界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莫言的长篇小说上,其中《蛙》这部作品所受的关注度最高,其他几部长篇的关注程度相差不多,同时一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备受冷落的作品也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相对来说,对莫言中短篇小说的单篇解读较少一些。从整体上来看,诺贝尔文学奖后学术界对莫言单篇作品的研究基本上沿袭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的研究主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发展,这在不同的作品解读中有不同的体现,在此笔者选取几部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解读进行详细论述。

《蛙》是莫言在2009年推出的一部新的力作,曾于201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并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被重点提及,自从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从未停止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学术界对《蛙》的关注与解读延续了诺贝尔文学奖前在主题内涵、人物形象及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挖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学者们对《蛙》这部小说的主题内涵研究,探讨得最多的就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罪感与后悔主题。而对于其中蕴含的生命主题虽有涉及,却缺乏细致探究。在诺贝尔文学奖后,一些学者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李荣博在《论莫言<蛙>的生命哲学与生命自觉》—文中,围绕着"生命"这一主题,对《蛙》进行了深度解读。他认为,莫言在小说创作中一直比较重视对生命意识的表达,在《蛙》这部小说中尤为关注,不仅以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蛙"的意象隐喻生命的存在,更是将对生命的追问与思考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以具体可感的方式呈现出生命的至高无上、生命欲求的正当、生命过程的必要与可贵、生命不可预知的困境及生命的救赎;进而指出,小说中多重生命悲剧的根源还是在于生命自觉的缺失,而提高个人与国家的民族自觉将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


第二节作品整体研究对比

就本文选取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莫言作品整体研究的论文来看,这部分的情况湿得千分丰富与复杂,且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虽然从诺贝尔文学奖前后每个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布上并无太大的差别,但在论文内容的细部却有着明显的变化。这里主要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学术界在主题内涵、艺术特质及人物形象三个方面的研究为例,来探讨其中的变化。

第一,主题内涵研究方面的对比。

莫言自从踏上文坛以来,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呈现了多方面的主题内涵,这也成了不少学者比较热衷的研究话题。随着莫言获奖,这一话题再次得到关注,尤其是莫言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被不少学者认为是莫言能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因此得到更多的认可与再解读。张雪飞在《莫言小说中"人的动物性回归"探讨》一文中指出,莫言能够取得成功,"大半来源于他以文学视野考量人性的深度与广度",接下来,文章详细分析了莫言在创作中对复杂人性的挖掘。她认为,莫言在小说中常常试图以人类向动物"返归"的方式作为切入视角,来考察人性本身。这种书写方式,从写作之初就一直存在于莫言的小说创作中,不仅体现在多位小说主人公在饥饿的逼迫中为求得生存而采取的动物性行为中,体现在主人公不顾伦理道德的束缚对生命情欲的疯狂追求中,更体现于作者在多部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从生理到也理感觉向动物位移"。本文作者通过多种方式呈现了人性中的"动物性",并对此进行了极力的肯定。同时,她在《"看到理想的光芒"一一论理性精神在莫言动物性叙事中的作用》一文中还进一步指出,虽然对人的动物性书写一直贯穿于莫言的小说创作中,但相较于他前期作品中对动物性的过分张扬,在后期作品中,他的人物刻画则加入了更多的理性精神,借以形成对人性中动物性力量的有力引导。这样的创作使得莫言"在中国文化史上关于人类动物性的文学思考成为当代的一块界碑"。这是两篇较早地从人的动物性视角入手来探讨莫言对人性的书写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为以后的莫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另外,孔小彬在《论莫言小说的中国想象》—文中认为,莫言的小说创作往往侧重于三个维度的书写,分别是历丈、暴虐与人性,这三个方面构成了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并进一步指出,在莫言的部分小说中,呈现出历史叙事简单化、暴力书写泛滥及人性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

.....................


第三章莫言的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对比............25

第一节莫言与外国作家的研究对比...............25

第二节莫言与中国文学研究对比...............29

第四章莫言作品的海外接受研究与译本研究对比..............35

第一节海外接受研究对比...............35

第二节海外译本研究对比..............43

第五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当代文坛格局的影响..............47


第五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当代文坛格局的影响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分量最重的文学奖项,虽然也曾有不少学者对它的评奖标准提出过一坚质疑,但送并未能对它巨大的影响力造成真正的动摇,它的一举一动依旧能够一如既往地牵动着世人的神经,每年十月份前后铺天盖地的"诺贝尔文学奖热议"便是最好的证明。2012年10月11日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的中国本土作家,这不仅是对莫言=十多年文学创作实绩的嘉奖,也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荣耀。此消息一经确定,便立即引起中国各界的轰动,形成热议莫言及诺贝尔文学奖的"狂潮",这一热潮在更具发言权的学术界进行得更为广泛持久。待这股热潮渐渐冷却退去,再来回顾这段时间内学术界的种种表现,发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带来的诸多影响的确是不容小觑。除了笔者在前面几个章节中详细论述到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给学术界带来的微观层面上的变化以外,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术界一些学者对莫言文学价值的断定,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学术界对当代文学价值的判断与评价。

......................


结语

莫言,作为中国当今文坛上的重要实力派作家,自从80年代走上文坛来,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浓郁的地域特色、巧妙的历史图解、不断翻新的叙事技巧、天马行空的叙述风格,他的作品总是能够给当代文坛带来新的"惊喜"与"冲击",这使他成为学术界一直不断追踪的研究话题。2012年10月11日,莫言成为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使得中国人百年来的"诺奖梦"终于成为现实,莫言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国内学术界也這莫言获奖之际掀起了莫言研究的高潮,各种关于莫言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章一时间内层出不穷。

综观对比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后的研究文章发现,在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的影响下,学术界在莫言研究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急速增长的论文数量上,而且呈现在研究主题的诸多新变上。莫言单篇作品的新解读进一步挖掘出文本深处蕴含的丰富内涵,莫言与中国文学关系的新探讨更深层次地接通了莫言与中国文学的血脉联系,莫言的海外接受研究更是突破了集中精力致力于莫言本±研究的局限,将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展到海外研究的层面,极大地拓宽了莫言研究的局面,这也正好推动了当下方兴未艾的中国文学海外接受的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64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4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3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