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濮阳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效果评价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01 14:53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目前随着电网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SG186”工程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该系统通过在线监测计量设备,实时收集电力用户电压、电量和负荷等相关信息,可以为“SG186工程”提供用户用电信息相关数据,满足工程实时、可靠、完备的电力数据的要求,促进营销策略在有效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同时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而且,从技术层面支持了“阶梯电价、全面预付费”营销策略的实施,为企业更好更快的走向集约化、标准化和精益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濮阳市作为河南省的一个新型化工城市,地处河南省东北部,包括 2 个市区、5 个县,即华龙区、高新区、濮阳县、南乐县、范县、清丰县和台前县。濮阳供电公司肩负二区、五县的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中原大化、中原乙烯、中原大化等巨型石油化工企业的供电任务。濮阳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前,供电公司用电负荷最高达到 78.2 万千瓦,每年供电量超过 45 亿千瓦时,综合线损率大约为 4.48%。公司直供用电客户 13.95 万户,10kV 配电线路 120 条,线路总长度 1023 公里;配电变压器 2632 台,其中专变 1517 台、公变 1115 台,400V及以下供电的 13.8 万户,低压居民用电客户 13.2 万户,配电网(有损线路)的线损率 9.05%。濮阳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内容包含完成系统主站部署、实现对新装采集设备的数据采集,完成远程 GPRS 通道建设,完成采集终端电能表的建设,完成智能终端检测实验室、计量箱检测实验室等辅助项目的建设。系统投建运营后可以完成对濮阳市全部用户的信息采集,对濮阳市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项目评价从产生到发展、应用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30-1930年,项目评价的初级阶段。私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盈利性分析。第二阶段,1930-1968 年,传统费用—效益方法的应用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这种现象在美国尤为严重,政府意识到仅仅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机制不能达到均衡状态,应加强对经济政策的参与性(即凯恩斯主义),于是政府采用新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对一些项目进行投资来改变经济萧条的状态,这些措施取得一定成效,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政府加大公共开支,对许多公共工程项目和社会福利设施进行投资。这些项目不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争取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项目评价工作中逐渐重视费用—效益的计量和分析。第三阶段,1968 年至今,现代费用—效益方法的产生与应用阶段。这种“新方法”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UNID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提出的。新方法体系包括价格体系和影响体系,使用的方法有 L-M 法、WB 法、准则法和影响法等,新方法的产生使得项目评价工作不断完善,计算分析向规范化、程序化发展。

项目综合评价是项目评价的方法之一,多目标决策(MODM)的发展带动了综合评价的发展。1896 年,意大利经济学家 L.帕累托最先提出了多目标决策,将不具备可比性的目标转换成单一化的最优目标。J.von 诺依曼和 O.莫根施特恩于 1944 年将对策论引入 MODM,提出互相矛盾同时有很多决策者的多目标决策问题。20 世纪 50 年代,很多领域、学科开始研究多目标决策问题,比如经济学、运筹学等。1951 年,T.C.考普曼提出帕累托最优化的概念,从生产和分配角度提出多目标最优化问题。60 年代,多目标决策在理论和应用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1964 年,Aumann 提出使用效用函数来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70 年代以后,多目标决策技术有了更快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综合评价方法也不断丰富。

濮阳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效果评价分析

........................


第 2 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概况


2.1   系统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2.1.1 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做新型“一强三优”的现代化集团公司,坚持公司标准化运作、精益化管理、集约化发展和以人为本,牢牢把握建设智能电网的大方向,跟紧科技发展的步伐,依据公司“统一标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的四项原则,以“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要求健全采集系统,为智能电网向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加强电网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推动营销管理现代化。

2.1.2  系统建设的目标

国家电网公司对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提出十分严格的要求,要求系统覆盖全部居民用户、实现全部用户用电信息采集和用户全预付费。河南省电力公司选择濮阳供电公司的 15.6 万户作为试点,力争通过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实现对濮阳供电公司的 15.6 万试点户用电信息完全覆盖、完全采集,对计量装置实行全天候 24 小时监测,收集用户负荷、电量和电压等关键信息,做到实时、及时收集,为“SG186 工程”营销业务应用提供实时和快速的用户用电信息数据,并通过对濮阳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试点开创一种新的用电信息收集模式,为未来更广泛的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


2.2   系统整体建设情况

系统的整体建设方案是以国家大力发展坚强智能电网的方向和要求为基础,充分考虑用户用电需求,根据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总体建设目标,参考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系统的整体建设方案也应参考其特有的资源和地域特点,使系统更具有针对性。

2.2.1  总体建设情况

(1)总体建设过程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研究报告》,终端通信方式以 GPRS为主的省份适宜采用集中式架构,终端在省公司侧统一接入,可以保证接入的安全和管理。再结合河南省的负荷管理系统分布在各地市的现状,把 230M 采集前置机放在各地市,针对部分 230M 通信方式的用户,数据经过各地 230M 前置机直接写入省公司系统数据平台,实现全省系统的大集中。

从河南全省系统建设全局考虑,该系统试点规划设计方案坚持以“一个平台、两级应用”为原则,并且采用省、市公司大集中的模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在河南省供电公司总部搭建信息系统统一数据管理平台,以子工作站的方式把其他市供电公司接入系统。

(2)总体建设规模

完成主站建设,其它各类用户、考核计量点的采集建设数量如下:主站 1 座,光缆 450 公里,居民用户 140666 户,中小型专变用户 958 户,大型专变用户 820户,单相一般工商业用户 13693 户,三相一般工商业用户 3845 户,公变考核计量点 1785 个。

...........................


第 3 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效果评价必要性研究 ..................18

3.1 电网概况 ................ 18

3.1.1 企业基本情况 ............. 18

3.1.2 用户基本情况 ............. 18

第 4 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效益分析 ....................23

4.1  经济效益分析.............. 23

4.1.1 收益来源.................... 23

4.1.2 资金筹措.................... 24

第 5 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1

5.1 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 31

5.2  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 31


第 6 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综合评价模型


6.1 权重的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6.1.1AHP 基本原理及特点

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 T.L.Satty 于 20世纪 70 年代初提出的,Weber 等提出利用 AHP 算法进行供应商评估和选择。AHP 算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相对应的特征向量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如图 4-1),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濮阳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效果评价分析

...........................


第 7 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建设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国家电网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扩大内需、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城市与农村电网改造、实行居民阶梯电价、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将会彻底颠覆传统的电网运营模式,积极推动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创新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机制,为新的营销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形成提供技术基础,推动营销业务向现代化管理方向迈进。

(1)本文针对濮阳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效益和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介绍了濮阳市供电公司、电力用户的基本情况,对系统的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2)介绍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概况,包括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整体建设方案和具体建设方案,为后续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3)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系统将会产生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包括降损节电收益、运营降低成本收益、阶梯电价收益三个方面,经过测算各项经济指标均满足财务要求,同时,该系统建设可带动其他相关设备公司的发展。管理效益从营销管理机制创新程度和公司管理水平两个层面分析系统建成后的效果。社会效益从对社会用电的影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对节能减排的影响、潜在社会影响四个角度分析,得出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4)建立了该项目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系统主站及设备指标  ,,通信质量指标,系统覆盖率指标,功能核算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管理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等七大类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进而可以依据层次结构模型的原理来建立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从这七大类指标对建成后的濮阳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评价,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客观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5)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该系统建成后,整体效益为“好”,各个指标的级别也都为“好”,说明该系统有较好的技术性水平,可以给公司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8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