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环境科学论文 >

改性黄土作为垃圾填埋场底部防渗衬垫的柔性壁渗透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2 23:00
  垃圾填埋场的防渗衬垫系统是垃圾填埋场底部、边坡以及在封场覆盖过程中用于隔离渗滤液和填埋气体,将污染物的扩散阻隔在可控区域内的屏障,也可以保证垃圾填埋场的安全运营。在天然黏土资源较丰富的地区,通常利用压实黏土层作为防渗衬垫的首选材料,经过长期的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对压实黏土防渗衬垫的性能进行测试,可以证明压实黏土是一种良好的填埋场防渗衬垫材料。但是,对于我国西北地区而言,天然黏土资源很匮乏而黄土却分布的非常广泛。如何对黄土进行改性使其符合垃圾填埋场防渗性能的要求,做到因地制宜,降低工程造价,是诸多学者目前研究的方向。 采用常规渗透试验测试防渗衬垫层的渗透系数时,存在测试时间长,密封效果差,试样与侧壁不能紧密贴合从而侧壁漏水影响试验结果的缺点。因此,本文利用改进的常规三轴仪进行了黄土以及改性黄土的渗透系数的测定,它能较好地模拟原状土的受力状态,得到更为准确的渗透试验结果。 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对黄土渗透性的室内试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兰州地区的黄土土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定的黄土土样进行了大量的物理力学指标测试和三轴渗透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尤其是围压、初始干密度和改性剂掺入...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垃圾填埋场的发展现状
        1.2.2 土的渗透性能研究现状
        1.2.3 防渗材料的渗透性能研究现状
        1.2.4 非饱和——饱和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1.3 我国垃圾填埋场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垃圾填埋场场底的防渗系统介绍
    2.1 垃圾填埋技术
    2.2 垃圾填埋场场底防渗系统基本理论
    2.3 垃圾填埋场底部防渗系统分类
        2.3.1 垂直防渗方式
        2.3.2 水平防渗方式
        2.3.3 填埋场场底防渗方式的选择
    2.4 垃圾填埋场防渗材料
        2.4.1 无机天然防渗材料
        2.4.2 有机天然复合防渗材料
        2.4.3 人工合成有机材料
    2.5 本章小结
3 改性黄土作为垃圾填埋场防渗衬垫的渗透试验研究
    3.1 试验背景及研究目的
        3.1.1 试验研究背景
        3.1.2 试验目的
    3.2 黄土的基本性质
        3.2.1 黄土的成因与分类
        3.2.2 天然黄土的物理性质
        3.2.3 天然黄土的微观构造
        3.2.4 天然黄土的渗透特性
    3.3 重塑黄土试样的物理性质指标
    3.4 改性材料的基本性质
        3.4.1 石灰
        3.4.2 水泥
        3.4.3 膨润土
    3.5 改性土的击实试验
        3.5.1 试验原理与方法
        3.5.2 试验结果
    3.6 黄土及改性黄土渗透性的研究方法
        3.6.1 达西定律
        3.6.2 试验装置的改进
        3.6.3 试验方案
    3.7 本章小结
4 渗透试验结果分析
    4.1 影响黄土渗透性的相关参数
    4.2 黄土渗透试验的结果及分析
        4.2.1 黄土渗透试验结果
        4.2.2 围压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2.3 初始干密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 改性黄土渗透试验的结果及分析
        4.3.1 石灰改性黄土的渗透试验结果
        4.3.2 水泥改性黄土的渗透试验结果
        4.3.3 膨润土改性黄土的渗透试验结果
    4.4 龄期对改性黄土渗透试验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与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背景
        5.1.2 气候气象条件
        5.1.3 工程地质条件
        5.1.4 地下水条件
    5.2 数值计算
        5.2.1 软件介绍
        5.2.2 ANSYS 中渗流场与温度场相似性分析
        5.2.3 计算实例
        5.2.4 计算结果
        5.2.5 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55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4055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e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