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环境科学论文 >

粉煤灰优化改性及对Cr(Ⅵ)的吸附去除性能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6 17:00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重金属废水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严重问题之一,其中六价铬废水的污染问题尤为显著。如何低价有效的处理含铬废水,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粉煤灰,是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是我国当前排量较大的工业废渣之一。本文旨在研究以改性粉煤灰作为吸附材料处理含铬废水,以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本实验首先用各种方法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实验,然后用改性粉煤灰吸附含铬废水,通过其处理效果评价改性方法的优劣。原粉煤灰吸附能力很差,处理50mL的10mg/L废水的去除率仅1.5%,而通过火改、酸改、碱改、盐改的改性粉煤灰,吸附效果有很大的增加,其中,在800℃的温度下用质量分数达50%的CaO改性粉煤灰吸附能力最强。通过电镜扫描分析了各方法改性粉煤灰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800℃高温煅烧使粉煤灰从平滑致密的玻璃体结构变成粒径为2μm-35μm的小型无定形颗粒物质;通过碱改,粉煤灰颗粒得到进一步腐蚀,生成了表面的网状粗糙结构;通过混酸改性,粉煤灰颗粒结晶生成了硫酸盐类矿物晶体,而通过氧化钙改性,表面则生成了球状结构。同时运用了X-射线衍射分析了其晶象成分,结果表明,通过碱改性,粉煤灰生...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铬废水的来源和危害
    1.2 含铬废水的处理现状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粉煤灰的来源与性质
    1.4 粉煤灰在吸附处理废水中的应用
        1.4.1 改性粉煤灰处理重金属离子
        1.4.2 改性粉煤灰处理废水中氨氮
        1.4.3 改性粉煤灰作为混凝剂的应用
        1.4.4 改性粉煤灰处理印染废水
        1.4.5 改性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
    1.5 粉煤灰改性方法现状
        1.5.1 粉煤灰的火法改性
        1.5.2 湿法改性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6.1 课题研究目的
        1.6.2 课题研究内容
        1.6.3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原料、试剂、仪器和分析方法
    2.1 实验所用原料
        2.1.1 实验用粉煤灰
        2.1.2 实验用废水
    2.2 实验所用化学药品
    2.3 实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Cr(Ⅵ)的检测方法
        2.4.2 X射线衍射分析条件
第三章 粉煤灰最佳改性方法研究
    3.1 粉煤灰的火改性
    3.2 粉煤灰的碱改性
    3.3 粉煤灰的酸改性
        3.3.1 粉煤灰的盐酸改性
        3.3.2 粉煤灰的硫酸改性
        3.3.3 粉煤灰的混酸改性
    3.4 粉煤灰的FeCl3改性
    3.5 粉煤灰的CaO改性
    3.6 粉煤灰改性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粉煤灰对含Cr(Ⅵ)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4.1 改性粉煤灰处理含Cr(Ⅵ)废水的单因素研究
        4.1.1 投加量对改性粉煤灰处理含Cr(Ⅵ)废水的影响
        4.1.2 振荡时间对改性粉煤灰处理含Cr(Ⅵ)废水的影响
        4.1.3 pH值对改性粉煤灰处理含Cr(Ⅵ)废水的影响
        4.1.4 温度值对改性粉煤灰处理含Cr(Ⅵ)废水的影响
    4.2 改性粉煤灰处理含Cr(Ⅵ)废水的正交实验研究
    4.3 改性粉煤灰处理含Cr(Ⅵ)废水的热力学研究
        4.3.1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4.3.2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4.3.3 Temkin吸附等温式
        4.3.4 改性粉煤灰吸附含Cr(Ⅵ)废水的吸附等温式拟合
    4.4 改性粉煤灰处理含Cr(Ⅵ)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4.4.1 拟一级速率方程
        4.4.2 拟二级速率方程
        4.4.3 Elovich速率方程
        4.4.4 颗粒内扩散模型
        4.4.5 双对数模型
        4.4.6 改性粉煤灰吸附含Cr(Ⅵ)废水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4.5 改性粉煤灰处理含Cr(Ⅵ)废水的柱吸附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4056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4056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7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