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代文学期刊转型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对中国当代文学期刊转型的思考
【摘要】:哈贝马斯提出的文学公共领域意旨深远,对我国当代文学公共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当代文学期刊作为文学公共领域的重要场所之一,它负载着传播文学艺术的使命。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期刊的现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开始走上产业化道路。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学公共领域 文学期刊 纯文学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著名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他的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了“文学公共领域”的概念。在这里,他对“公共领域”做出了规范的定义:“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是指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共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经建;文学期刊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2期
2 刘树元;文学期刊:现实与选择[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巫肇胜;;听证制度:一个妥协视角的公正命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严一云;刘晓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6 肖晴;杨超;;苏北新农村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研究——以江苏铜山县大彭镇程庄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7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梁丽;;广告的暴力及其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王亮;;重构资本主义文化秩序——从社会批判角度看贝尔、哈贝马斯和杰姆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2 时红秀;;从细节中窥见历史,在真实中发现理论——对《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3 师曾志;;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刘晓慰;;谁的声音更响亮?——析经济权力旨趣规范下的大众传媒[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6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郭权;;潜舆论外显化的限制——对舆论传播现象的反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弛;中国学位授权制度变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任晓迪;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虹;姚晓黎;;文学期刊的探索与分流[J];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胡昌峰;;思考当代文学的阵痛[J];青年思想家;1999年Z2期
3 吴小龙;;纯文学期刊:还能再辉煌吗?[J];博览群书;2001年12期
4 王承铭;;多嘴多舌[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04期
5 守夜人;;扫描:文学期刊的诗意固守与探索[J];诗选刊;2006年07期
6 ;文学与文学期刊的嬗变——“百花洲文学论坛·葛仙山笔会”纪要[J];百花洲;2008年05期
7 魏晓虹;浅谈文学期刊办刊的新思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黄发有;;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期刊改制[J];南方文坛;2007年05期
9 孔小彬;;文学期刊与打工文学的生产[J];创作评谭;2011年01期
10 宗仁发;;中国当代文学发展面临的载体危机[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舫;;文学期刊:面对市场的角色定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2 欧阳明;;文学期刊的读者空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0.5)[C];2000年
3 武翩翩;;传统文学期刊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4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5 杨晓敏;;从文化到产业——我看文学期刊的市场化生存[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二)[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7 龚娟玲;;中国作协所属文学期刊推出一批抗战题材作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8 ;“下半月刊”,想说爱你不容易[A];中国期刊发展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运抟;;象征中的现实世界——评《望粮山》[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10 陈熙涵;;当“80后”遭遇前辈作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肃 宋宇翔;文学期刊脱困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李舫;文学期刊:面对市场和读者的选择[N];人民日报;2001年
3 秦晴;文学期刊现状调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4 张伯海;文学期刊当自强[N];光明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邓 凯;文学期刊 在风雨中前行[N];光明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李凌俊;文学期刊如何走出低迷[N];文学报;2001年
7 史佳丽;文学期刊发展之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8 欧阳明;读者空间[N];新闻出版报;2000年
9 贾秀莉;文学期刊生存发展之路探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10 刘晶;关于文学期刊“变脸”的辩论[N];河北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琴;我国最早之文学期刊——《瀛寰琐纪》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鹏飞;“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4 陈敏杰;转型时期的上海文学期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黄旭;文学政治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激进主义[D];复旦大学;2008年
8 王京芳;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月梅;从《收获》的传播看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爱玲;从文学期刊的演变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德英;《萌芽》:困境中的突围[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松锋;“通俗”的意义与限度[D];河南大学;2012年
5 郭海燕;当代文学第一现场勘查[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丁婕;四十年代文学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曲朝勃;文人群体的转型与文学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文学研究会文学期刊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8 李娟;危机与突围[D];郑州大学;2006年
9 王云芳;先锋文学与文学期刊[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玮;从左翼文学到纯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78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878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