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书评刊物消长沉浮管窥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书评刊物消长沉浮管窥
【摘要】:从《读书》到《中国书评》,新世纪以来书评刊物学术化越来越明确,对此一直异议不断,甚至遭到读者的公开抵制,曾经围绕书评形成的思想共同体已然分化破裂。反思书评的存在,寻找书评存在的理由及其存在的独立品格,我们认为书评应该采取思想的立场,将批判性作为自己的根基。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关键词】: 书评 《读书》 批判性 威权
【分类号】:G236
【正文快照】: 新世纪初,国内一些报纸副刊纷纷取消书评专版,2004年底《书城》面临停刊,书评的发表阵地不仅小如弹丸,而且还随时倾覆待毙,书评的生存危机重重。书评要求生存,但前提是书评值得生存。书评何以可能,这个问题迫切需要解答,书评必须找到自己的存在理由。这一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琦;;继承与超越——“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2 李继武;;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和现代化的二律背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任岳鹏;;哈贝马斯法律合法性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之关联[J];北方法学;2010年06期
6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钟林;;现代性的危机与拯救——谈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翟志勇;;哈贝马斯论域中的法律与道德[J];比较法研究;2007年05期
9 赵明;;经济的全球化与人权的普遍性——论通向世界和平秩序之法制构建的基础和原则[J];比较法研究;2008年03期
10 刘丽霞;杨雷;;现代性与俄罗斯的“反乌托邦”文学——以扎米亚京的《我们》为中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汪行福;;三大转向及其未来取向——为哈贝马斯80诞辰而作[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2 樊婷婷;;进入主体间性——图书馆服务人员与读者[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29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有贤;;回族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特征散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杜涛;;文明的冲突与法律的冲突——21世纪冲突法的范式转换[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陆晶;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9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裴晓丽;论现代性的合理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阮晨欢;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变迁[D];吉林大学;2011年
5 钱进;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动因、困境及前景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黄宝成;论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歧途[D];吉林大学;2011年
7 金新;效忠转移的困境[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文鹏;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的商谈限度[D];西南大学;2011年
9 武祥天;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孟雷;胡塞尔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书评与选书[J];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12期
2 周新华;大学生书评的心理障碍[J];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05期
3 陈之珩,陈福季;馆员应该重视书评[J];图书馆建设;1995年01期
4 王廷佐;书评与图书馆建设[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 ;说说“书评”[J];比较法研究;1995年03期
6 马晓声;书评学三题[J];津图学刊;1996年03期
7 尹波全;论书评与图书馆工作[J];德州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西溪;《中国书评精选评析》一书问世[J];出版参考;1998年11期
9 段云章;书评应扬善揭短[J];近代史研究;1999年01期
10 王奇生;书评应该多样化[J];近代史研究;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燕;;从《美梦还是噩梦》的遭遇看科技书评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唐元明;;譬如掘井层层况味不尽同——现代书评体式及范文刍议[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曙鸿;;“实用”的电路教材——“Electric Circuits”(7th ED)详述[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张越;;“书评”中的学术批评——《燕京学报》“书评”栏目的特色[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吴万源;;评《侗族医药探秘》一书[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6 何百通;王工一;;数学分析教学中构建反思批判能力的实践研究[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6年
7 孙传宏;;论毛泽东对古代书院的批判性继承[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冯良方;;汉代经学的政治批判性[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高军;郑怀洲;胡文立;;系统方法论的理论发展[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10 ;编者的话[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华关;书评岂能全是溢美之词[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广州日报新闻研究所 张穗华;媒体书评如何定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盛道洪;书评文化不可削弱[N];安徽日报;2001年
4 王国华;有多少书评为读者负责[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子余;书评是一种烹调的艺术[N];中国邮政报;2004年
6 王国华;书评该对谁负责[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舒建华;纽约时报的书评[N];深圳商报;2002年
8 胡春春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当代德语文学博士;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书评[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晓善;红包书评何以由耻态变为常态[N];工人日报;2006年
10 蔡鸿君(旅德学者、翻译家);接近丰富的几种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令君;英语学术书评中的评价: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廖斌;《文讯》杂志与台湾当代文学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施立峻;审美批判与理性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苹苹;企业危机形成机理与防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剑;卡尔·卢埃林法律职能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朱振;实践理由、权威与来源命题[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琨;教育即解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兴诚;陌生又熟悉的他者存在[D];南开大学;2010年
2 冯瑞;中澳报纸书评的态度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双;关于《读书》杂志近年办刊编辑方针转折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徐双;关于《读书》杂志近年办刊编辑方针转折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辛治洋;论阿普尔教育理论的批判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丽丽;英汉语言学期刊书评体载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丹霓;译著《音乐、艺术与观念》及其书评[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8 郭素平;论新生代作家的批判性写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陈骏宇;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钟贞;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状况的理性思考[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3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108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