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岩石圈动力学演化》书评
本文选题:南岭地区 + 花岗岩成因 ; 参考:《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摘要】:正周新民主编的《南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岩石圈动力学演化》一书由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691页。
[Abstract]:The Genesis and lithospheric Dynamics Evolution of late Mesozoic Granites in Nanling area, edited by Zhou Xinmin, was published by Science Press in 2007. 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General Theory" and "each Theory", with a total of 691 pag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分类号】:P5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善继,高艳君,翟丽娜,应兰;南岭两类不同成因花岗岩中的磷灰石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8年03期
2 高艳君,高善继,翟丽娜,应兰;南岭地区燕山期与成矿有关的两种不同成因花岗岩中锆石的红外光谱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6年01期
3 王笃昭;;南岭地区与花岗岩有关的稀土、稀有元素成矿作用的演化与成矿模式[J];地质论评;1983年05期
4 陈好寿;南岭地区泥盆系层控矿床稳定同位素成矿区[J];地球学报;1987年01期
5 于伟营;;南岭地区稀土成矿基本特征简介[J];铀矿地质;1990年03期
6 周尚哲;刘继鹏;郗增福;周凌云;;南岭及其相邻山地残留的最高夷平面[J];冰川冻土;2008年06期
7 田龙赫;;南岭地区的地壳演化和铀矿床的形成[J];铀矿地质;1986年05期
8 傅成义,傅国飞;花岗岩中宇宙尘及其在岩体成因类型划分上的意义[J];科学通报;1992年01期
9 解国爱,张庆龙,任文军,杜菊民,张进,郭令智;贺兰山中段古元古代层状花岗岩成因探讨[J];地层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王联魁;朱为方;张绍立;;液态分离—南岭花岗岩分异方式之一[J];地质论评;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成立;李雷;刘良;龚奇福;李小菲;;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成因演化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进辉;孙金凤;;辽东半岛晚三叠世花岗岩成因与华北克拉通破坏[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陶谋镇;;“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项目简介[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8年
4 魏道芳;付建明;;南岭地区锡多金属矿找矿重点及预测[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5 黄宏业;;南岭地区花岗岩成矿专属性研究及成矿预测——以热液型铀矿、钨锡矿为例[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册)[C];2009年
6 刘成东;莫宣学;罗照华;喻学惠;谌宏伟;李述为;赵欣;;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类Pb-Sr-Nd-O同位素特征[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魏道芳;鲍征宇;付建明;;南岭地区锡矿成矿规律浅析[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孙卫东;李聪颖;丁兴;凌明星;杨晓勇;;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晚中生代中国东部地质演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邱检生;蒋少涌;张晓琳;胡建;;大别-苏鲁聚合带南北二侧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的成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制约[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李尚淮;王连忠;;南岭花岗岩的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的区域构造条件[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3)[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少勇;以地质科技引领南岭地区找矿突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富川瑶族自治县县长 陈华;促进南岭地区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N];广西日报;2010年
3 黄石山;盛装瑰丽醉瑶乡[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记者 贺正 雷隆隆;南岭地区深部找矿力求短期突破[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林亨财 连小强;福建陆域1:25万区域地调完成[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王伟健;湖南发现世界级锡矿 预测锡资源在100万吨以上[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特约记者 彭桂梅 通讯员 付建明;南岭地区圈定11个找矿远景区[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铅锌形成四大基地[N];中国矿业报;2001年
9 记者 易博文邋通讯员 贺正;我省新发现矿产地70处[N];湖南日报;2008年
10 闫伟;湖南危机矿山深部找矿欲建世界级锡资源基地[N];证券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军红;福建省基性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晚中生代以来中国东南部地幔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2 郭春丽;赣南崇义—上犹地区与成矿有关中生代花岗岩类的研究及对南岭地区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的探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3 吴锁平;柴北缘古生代花岗岩类成因及其造山响应[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4 李超文;吉林省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作用及其深部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关会梅;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谢成龙;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7 高春文;三江盆地绥滨坳陷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及盆地原型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8 时秀朋;鲁西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断裂系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张贵山;福建晚中生代以来基性—超基性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张辉煌;东北伊通—大屯和双辽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圈演化和太平洋再循环洋壳与玄武岩的成因联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贵龙;阿拉善地块西南缘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陈秀艳;三江地区晚中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3 吴继承;新疆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花岗岩成因与成矿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杨永峰;福建沿海地区晚中生代中—基性岩墙群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D];浙江大学;2008年
5 曹洋;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徐岩;晚中生代中国东北岩浆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浙江大学;2010年
7 闫强;浙江新昌晚中生代火成杂岩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徐宝亮;华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谢文雅;蒙阴盆地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何萌;松潘地区白龙江隆起西段晚中生代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1927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192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