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书评论文 >

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文本建构——王丙珍、关小云、关红英《鄂伦春族文学研究》的书评

发布时间:2017-08-09 23:15

  本文关键词: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文本建构——王丙珍、关小云、关红英《鄂伦春族文学研究》的书评


  更多相关文章: 鄂伦春族 审美意识 生态伦理 民族精神 文化传承


【摘要】:《鄂伦春族文学》运用跨文化、跨学科、跨民族、跨地域的方法,突破了纯文学类型分析的研究视角,运用哲学、美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及田野调研材料,对鄂伦春族口述文学及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展开理论分析,总结了鄂伦春族既有的文学史成就。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鄂伦春自治旗文联;《鄂伦春》编辑部;
【关键词】鄂伦春族 审美意识 生态伦理 民族精神 文化传承
【分类号】:I207.9
【正文快照】: 鄂伦春族文学是鄂伦春人在自然环境中化合了的生命、自然、信仰与精神的生态审美符号,鄂伦春族文学未必真实,却真实地反映了鄂伦春人自觉的生态审美意识。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作为北方狩猎民族世界观的一部分,作为衡量民族精神品质的重要标志,对当下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日益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丙珍;;全球化视域下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建构——以鄂伦春族文学为个案[J];前沿;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元贵;;从艺术研究到仪式研究——审美尺度研究的新起点[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陈后亮;;试论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的身体关切[J];创新;2009年03期

3 邓军海;;城市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透视[J];城市问题;2011年07期

4 马丽云;;从民俗走向审美视野的云南“甲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廖国伟;;原始心理残迹与农耕社会心理经验的折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文化阐释[J];东方丛刊;2007年04期

6 徐岱;不学诗 无以言——论生活世界中的人文关怀[J];东疆学刊;2005年03期

7 庞世伟;;人在“归途”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人学意蕴[J];大连干部学刊;2009年03期

8 袁志准;;无法弃置的幻象——观审消费语境下的艺术功能[J];电影评介;2008年04期

9 王智;;评价的情感标准与理性标准[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10 王列生;;道德文艺论的语指与语误[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培秀;;人体包装设计应以“道德意识一般”为参照[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2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3 张成涛;职业美育的价值及其实现初论[D];天津大学;2011年

4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5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6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7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帅建英;张家口市儿童音乐辅导班教育状况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文玲;文学与天性:进化心理学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园园;豪华落尽见真淳[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建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白剧音乐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7 庞彦;“诗意的栖居”[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邓亚梅;希腊神话的生态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培敏;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小琴;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巴渝民歌文化初探[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利安·H·斯图尔特;潘艳;陈洪波;;文化生态学[J];南方文物;2007年02期

2 姚文放;;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3 蒋孔阳;;杂谈审美文化[J];文艺研究;1996年01期

4 高小康;;从审美文化研究到审美文化生态研究[J];学术研究;2010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平;生态伦理的意识形态和伦理传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田海平;谁能够遵循生态伦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洪波;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4 彭锦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5 丁祖荣;朱棣;;论生态伦理与环境消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4期

6 刘小勤;当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潮理论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吴妍,赵哲远;论生态伦理及其价值取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吴细玲;对三明市企业生态伦理的思考[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金凯;关于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熊小青;生态伦理何以可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生;罗艳梅;;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公众生态伦理教育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泽;;把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3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嘉;;简论儒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志捷;;儒家生态伦理的特色与合理性[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6 卢武强;;生态伦理与小康建设[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吴春红;余超波;;重塑生态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曲宗琴;;保护环境应注重生态伦理教育[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9 李睿璞;卢新海;喻燕;韩t,

本文编号:647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647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