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书评
本文关键词:《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书评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北部 盆地构造 盆地研究 能源矿产 华北克拉通 青藏高原隆升 构造体制转换 特提斯构造域 构造变形 盆地类型
【摘要】:正 中国北部以昆仑-秦岭-大别复合造山带为南界,其东部经受了构造体制转换、华北克拉通分化和"活化"以及岩石圈大范围大幅度减薄。西部特提斯构造域的中、小地块多次"开"和"合"、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直接效应等重要地质事件都发生在中国北部,并由此导致北部盆地的扩张、萎缩、迁移、复合和叠合等复杂变化。中国北部盆地类型繁多,盆地演变频繁,
【关键词】: 中国北部 盆地构造 盆地研究 能源矿产 华北克拉通 青藏高原隆升 构造体制转换 特提斯构造域 构造变形 盆地类型
【分类号】:P544.4-5
【正文快照】: 中国北部以昆仑一秦岭一大别复合造山带为南界,其东部经受了构造体制转换、华北克拉通分化和“活化”以及岩石圈大范围大幅度减薄。西部特提斯构造域的中、小地块多次“开”和“合”、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直接效应等重要地质事件都发生在中国北部,并由此导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迪富;徐雪球;杜建国;朱志远;曲苏荣;;江苏宜(兴)—溧(阳)山区构造样式组合分析[J];地质学刊;2011年02期
2 范小林;陆永德;;安徽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两侧盆地[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3期
3 王有智;;二连盆地中—新生代盆山耦合关系[J];特种油气藏;2011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池阳;杨道庆;袁朋昌;杨斌谊;姚亚明;;成熟盆地构造及结构再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单竞男;朱传庆;徐明;胡圣标;;南海北部陆缘主要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陈炳蔚;陈廷愚;;再谈中国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主要特征[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4 陈廷愚;耿树方;陈炳蔚;;亚洲中部及邻区非化石燃料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及其与地球演化关系的初步探讨[A];第五届全国地质制图与GIS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剑东;;中国西部造山带-高原-盆地构造[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赵靖舟;;中国北部寒武纪介形虫地层分布时代[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2)[C];1988年
7 邓宏文;;断陷盆地构造层序地层学及其应用——以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刘训;付德荣;;湖南衡阳盆地沉积相及构造发展的若干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3)[C];1986年
9 邵世德;郑文武;周生义;;合肥盆地地球物理场的地质分析[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10 王骏;殷进垠;叶德燎;臧晓静;;东北爪哇盆地构造格架分析[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志田 刘祥飞;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在大庆召开[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李岩邋苏克峰;新理论带来西部勘探新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记者 滕艳 特约记者 曹菲;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不属于太平洋板块[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江其勤;对南方构造提出新认识[N];中国石化报;2006年
5 ;科技,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支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6 刘明;青藏高原找油有了理论基础[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记者 滕艳;1:250万系列地质图 中国部分初步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滕艳;五国共描亚洲中部地质图系[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9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路;福建东南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成因[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2 叶先灯;苏丹Melut盆地构造、沉积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3 汤子余;西藏地区措勤和比如盆地构造、油气遥感综合解译[D];中南大学;2010年
4 郝建荣;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张帆;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绪宣;琼东南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7 林松辉;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条件的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分析方法在准噶尔盆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2 刘爱永;合肥盆地构造与古地温场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王德朝;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D];北京大学;2008年
4 张福利;黄骅坳陷中、北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张维;鄂尔多斯西缘晚三叠世盆地构造—沉积格局恢复与烃源岩评价[D];西北大学;2007年
6 熊亮;断陷盆地构造沉降—挤压反转过程模拟分析技术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张代斌;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盆地特征及构造变形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李雪强;沉积盆地地震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夏勇;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及与构造的关系[D];长安大学;2007年
10 周红建;营潍断裂带发育演化及其对两侧盆地构造格局的控制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8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96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