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绩效比较

发布时间:2016-03-16 16:52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创新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使经济得以增长的经济模式。萨缕尔森指出“历史上,增长从来不是一种简单复制的过程,像增加钢铁厂和电厂的数目那么容易。事实上,使欧洲、北美和日本生产潜力获得巨大提高的正是永无止境的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涓涓细流”。在《经济发展理论一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熊彼特首次对于创新的理论观点加以阐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扩展了传统的生产函数,除了资本、劳动力以外,还加入了技术创新这个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它不但使经济结构趋于改善,使经济发展方式得以改变,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巨大变革。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是技术创新的伟大成果,它们影响着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发展。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推动创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那么制度创新就是润滑油,它为技术创新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创新经济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在发展创新经济的过程中,作为驱动要素的技术创新与作为协调要素的制度创新是有机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

1.1.1研究背景

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技术创新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一国的整体实力。政府虽然无法像企业或个人那样直接参与技术创新,但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创新制度来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保障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来弥补技术市场自身的缺陷,为参与技术创新的企业或个人给予支持以及产权和收益保障;另一方面由技术创新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对技术创新发展造成的壁全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进行规避和调节,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对技术创新的阻碍作用。


第二节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目的

本文以“中俄创新经济的发展及其绩效比较”为研究主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技术创新与创新经济间的相关研究有了较多积累,制度创新与创新经济间的相关性研究,尤其是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要素结合共同分析对创新经济的影响作用的相关研究也并不广泛和深刻;另外,无差别化的进行整体研究或者针对某个国家创新经济实施进程和效果的研究较多,针对转型国家创新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以体现其异质性的成果较少,尤其是从技术和制度创新两个层面结合后分析转型国家创新经济的发展与绩效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希望在这个领域填补空白。具体来说,本文选题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研究创新经济的发展和绩效,不但要考虑技术创新因素,还要考虑制度创新因素。诚然,技术创新是推动创新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技术创新,创新经济就无从谈起。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促进企业自身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并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从而使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有源之水。而制度创新也有其必要性技术创新并不能“理想化”地自觉有效进行,同样需要干预和调节。技术创新不是目的,使创新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使之产业化和商业化并推动产业调整和经济增长才是最终目标,这一过程无法脱离制度创新的支持和协调作用而独立进行。同时,技术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有自身缺陷,同样存在市场失灵,针对此种情况政府需要进行与之相配合的制度创新。此外,技术创新自身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制度创新来对其进行激励并提供保障。即使技术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没有制度创新这个渠道作引导,也无法使其循环并创造价值。因此,本文从技术创新和创新制度两方面加以考虑来对创新经济的发展及绩效进行分析。

第二,虽然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已被学者们公认,但在大部分研究成果中仅体现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其中一个因素对创新经济发展的绩效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即便研究成果涵盖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要素,也缺乏对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深层次论证,并且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都使用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寥宴无几。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搜集相关数据,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创新经济的发展及绩效进行研究,以期得到更为客观的结论。

第三,随着技术创新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学者们对技术创新和与之相协调配合的制度创新领域的研究日益重视,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纵观这些学术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无针对性的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作用机理及效果进行研究;以一类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客体进行研究;针对某个国家具体情况进行研究。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别国先进的创新技术和创新经验只能用以启发和借鉴,却不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转型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并不是最终目的,大力发展经济和提升国力才是主要目标,因此发展创新经济应成为转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并且在借鉴和吸收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形成适应自身国情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选取了转型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和俄罗斯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出转型国家发展创新经济的路径、绩效及建议,从而弥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第二章创新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与评价


第一节创新经济相关概念界定

2.1.1创新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结构与竞争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都面临着向新模式转变,这种模式就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简称创新经济。莫克尔认为经济增长已经逐步由斯密模式经过福特模式、索罗模式发展到了熊彼特模式。其中他提到的熊彼特模式就是以熊彼特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资源经济或者制造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重要因素为依托,结合市场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将经济发展重点由规模和数量向质量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目前,关于创新经济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但本文所指的创新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使经济得以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幵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对传统资源经济或者制造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创新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幵放性、快速性和知识性三个方面,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经济的发展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在制度创新的协调下,使社会生产率得以提升,使产业结构得以升级,使经济结构得以调整,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所面临的不再是地方市场或者区域市场,而是国际市场,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要以全球化为着眼点;快速性在微观层面主要是指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从研发到实际应用,创新产品从产业化到商业化的速度直接决定企业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绩效。在宏观层面体现在政府对于技术创新趋势的跟进和引导速度以及制度创新调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上;知识性即创新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经济,技术创新作为创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它的开展需要依靠知识的积累与扩散,知识已成为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生产要素。


第二节创新经济的理论演进

2.2.1创新经济的理论模型

2.2.1.1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又称技术内生增长理论,它将技术进步因素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的实现可以不依靠外力自发进行,前提是保证内生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和物质资本存量。新经济增长理论崇尚知识的重要性,强调边干边学和知识外溢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罗默的知识积累和收益递增模型以及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最具代表性。

罗默的知识积累和收益递增模型将知识和技术进步看作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知识的外溢性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进步推动了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得到稳步增长。但是该模型忽略了知识与技术进步之间、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关性,前者是内生于后者的影响因素;此外,对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不仅是知识存量积累的作用结果,还包括教育、培训等其他人力资本投资手段的影响。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是将人力资本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与罗默知识积累和收益递增模型不同的是,卢卡斯把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自变量引入了经济增长函数,并且强调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人力资本也具有外溢性,人力资本拥有者不但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还能通过传授或示范影响其他劳动者的知识水平,进而使整个社会的收益率递增。虽然卢卡斯在其模型中并没有将技术进步作为自变量来考察,但他同时也否定了技术进步外生的假设,其强调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重要作用的理论观点为其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成熟奠定了基础。

总之,作为技术创新活动不可或缺因素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被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为创新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命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三章创新经济的实践演化与特点......29

第一节创新经济的实践特征.....29

第四章中俄创新经济中的技术创新比较.....55

第一节顿技术创新过程.....55

第五章中俄创新经济中的创新制度比较.....99

第一节中国创新制度的演进......99


第六章中俄创新经济发展绩效比较


第一节中俄技术创新绩效比较

6.1.1中国技术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技术创新确实能够达到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目的,这在技术创新较为先进、技术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早已得到验证。中国政府之所以确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创新经济的战略目标也是为了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在创造了“中国奇迹之后,能够继续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明确了技术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之后,需要进一步确定的就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具体绩效如何,因此需要对中国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研发投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各国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研发投入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创新资金进而扶持和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还可以引导技术创新发展方向,提高创新绩效。只有当政府的研发投入达到并维持在一定水平时,企业的研发投入才能达到一定规模,从而在微观层面上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研发投入需要一个规模化突变的过程,而突变过、程就意味着它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自然增加而增加,这需要政府研发投入的突、变引起企业投入的增加。可以看出,政府的研发投入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起决定性作用。此外,政府进行研发投入也可以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一国研发投入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出其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的高低,鉴于研发投入在技术创新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绩效吋,也应考虑这个因素,因此将这一因素加入到文章的分析样本中。

表6.1中列出了2004-2011年间,中国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情况。从表6.1中可以看出,在2004-2011年间,中国研发投入呈逐年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同时,中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也得到迅速增加。其中,技术市场成交额衡量技术创新情况。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绩效比较


第七章结论与启示

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中国奇迹”并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中国,还是在经历了转型危机并且受到资源经济根深蒂固影响的情况下希望实现经济重新起的俄罗斯,发展创新经济都是两国必然和必要的选择。随着中国借助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等要素发展起来的制造经济以及俄罗斯资源经济的潜力逐渐被挖掘殆尽,发展创新经济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通过发展创新经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波特曾在他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到,经济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那就是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目前,中国和俄罗斯都处在由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向创新导向阶段的经济转型期,在实现成功转型的路径中,最为迫切的就是加快发展创新经济,加速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升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利用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构建良好制度环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经济转型与创新经济的发展之间有着很强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结构和体制的变革为创新经济机制从建立、组织到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完善奠定了结构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创新经济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也同样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绩效。因此,经济转型和发展创新经济是互为动因,不可或缺的。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俄罗斯在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演进过程、创新经济绩效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利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加以论证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首先,发展创新经济是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创新经济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相关领域的组织与管理创新等等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创新体系,它的发展路径是要使经济从外延型向内涵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注重经济增长数量到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变,这是对传统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也是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来说,发展创新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之后幵辟的又一条新的发展路径。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取胜的“中国制造”所带来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减少,以粗放型及要素型生产方式为主的制造经济的潜力逐渐缩小,并终究会挖掘殆尽。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了由于依赖比较优势和资源消耗型制造经济带来的弊端,比如资源消耗带来的成本增加,其它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降低导致的中国劳动力优势日益缩小,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都和中国实现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目标相悼。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5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4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