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环境科学类英文学术论文讨论部分的体裁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9 11:08
本文关键词:中外环境科学类英文学术论文讨论部分的体裁对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中外环境科学类英文研究性论文 讨论部分 体裁分析 语言特征
【摘要】:作为国际学术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英文研究性论文的重要作用在中外学术界已得到普遍肯定,并有效促进了中外学术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熟悉英文研究性论文的体裁结构与语言表现特征显得尤为重要。近三十年来,很多学者对诸多学科领域英文研究性论文的其他部分,如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对讨论部分的文献研究却微乎其微。事实上,作为英文研究性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部分的重要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并重视。尽管讨论部分对于研究性论文的成功发表极其重要,但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其写作却是困难棘手的。 本文首先从2009-2010年《SCI》和《EI》收录的环境科学类英文科技期刊中选取8种代表性期刊,从这8种期刊中分别收集120篇出自汉语本族语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的英文研究性论文,构成本研究的语料库;然后,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30篇汉语本族语作者和30篇英语本族语作者所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的讨论部分自建两个小型语料库,即汉语本族语作者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讨论部分语料库(Corpus CNS)和英语本族语作者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讨论部分语料库(Corpus ENS);在此基础之上,以语步和句子为分析单位运用Swales(1990)和Dudley-Evans(1994)的体裁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汉语本族语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讨论部分的体裁模式和语言特征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两个语料库在宏观体裁结构方面存在的异同点;接着以语步和句子为研究单位对讨论部分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并从语言特征方面对两个语料库进行了对比研究。 基于上述体裁结构和语言特征分析结果,本文从中外学术写作差异的角度对两个语料库在宏观结构和微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进行了逐一阐释。通过研究发现:1.汉语本族语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撰写的环境科学类英文研究性论文的讨论部分在语步的使用频率、出现顺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又存在相似之处,即两个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五个语步基本相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解释研究结果”及“推理与假设”);同时,两个语料库中均出现语步的重复使用,及某些语步在语料库中的缺失;研究还发现,两个语料库中其余语步(如“背景信息”,“局限与建议”)在使用频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2.汉语本族语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讨论部分都出现相似的语轮类型,且两个语料库的语轮均呈循环模式出现;而在语轮的使用频率方面,两个语料库则存在一定差异;3.从微观角度来看,中外作者撰写的讨论部分在第一人称、动词时态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相似和差异之处;相比之下,英语本族语作者撰写的讨论部分复数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本族语作者复数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在动词时态的运用方面,两个语料库使用频率最高的时态均为:“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及“现在完成时”,且两个语料库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动词时态的分布方面,两个语料库则呈现一定差异。本文旨在探索汉语本族语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讨论部分在宏观体裁结构和微观语言特征方面的异同点,并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两个语料库之间存在的异同点进行分析阐释,希望对本领域范围内英文研究性论文的写作提供比较切实可行的帮助,同时促进英文研究性论文讨论部分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发展。
【关键词】:中外环境科学类英文研究性论文 讨论部分 体裁分析 语言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LIST OF ABBREVIATIONS9-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2
- 1.2 Research Focus12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12-13
- 1.4 Organization13-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24
- 2.1 Definition of Terms14-15
- 2.1.1 Discussion Section14
- 2.1.2 Genre14-15
- 2.2 Genre Analysis & Linguistic Features15-20
- 2.2.1 Genre Analysis15-19
- 2.2.2 Linguistic Features19-20
- 2.3 Empirical Studies on Genre Analysis20-23
- 2.3.1 Previous Review about Discussion Section20-22
- 2.3.2 Discussion Section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22-23
- 2.4 Summary23-24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24-32
- 3.1 Research Method24-26
- 3.1.1 Qualitative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Method24-25
- 3.1.2 Contrastive Study25-26
- 3.2 Research Questions26
- 3.3 Research Procedures26-30
- 3.3.1 Samples26-28
- 3.3.2 Pilot Study28
- 3.3.3 Data Collection28-29
- 3.3.4 Data Analysis29-30
- 3.4 Summary30-32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32-53
- 4.1 OVERALL STRUCTURE OF DISCUSSION SECTIONS32-35
- 4.2 COMPARISON OF GENERIC STRUCTURE35-42
- 4.2.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M1)35-36
- 4.2.2 Statement of Results(M2), Research Findings(M3)&(Un) expected Outcome(M4)36-38
- 4.2.3 Explanation (M6), Exemplification(M7)&Deduction &Hypothesis (M8)38-40
- 4.2.4 Reference to Previous Research (M5)40
- 4.2.5 Limitations & Recommendations (M9)40-41
- 4.2.6 Move Cycles between the Two Corpora41-42
- 4.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Features42-46
- 4.3.1 First Person Pronouns42-44
- 4.3.2 Verb Tense44-46
- 4.4 Discussion46-53
- 4.4.1 Comparison of Present Model and Previous Models46-48
- 4.4.2 Generic Comparison of DSs by CNSWs/ENSWs48-50
- 4.4.3 Linguistic Comparison of DSs by CNSWs/ENSWs50-53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3-56
- 5.1 Major Findings53-54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54-55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55-56
- Acknowledgements56-57
- References57-63
- APPENDIX Ⅰ DISCUSSION SECTIONS WRITTEN BY CNSWS63-65
- APPENDIX Ⅱ DISCUSSION SECTIONS WRITTEN BY ENSWS65-67
- APPENDIX Ⅲ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凤凡;周Z,
本文编号:700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zy/70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