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认识与保护的法律思考
发布时间:2016-08-04 08:47
论文摘要 在国际市场竞争的今天,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创新如何转化为实用成果,并切实的保护企业自身利益,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保护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下的企业对知识产权认识和保护相关问题从法律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 企业 知识产权 创新
在国际市场竞争的今天,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创新如何转化为实用成果,并切实的保护企业自身利益呢?本文就从法律角度浅谈一下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国内外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数据显示,,国际许多世界500强的企业,其资产配比比例大致为:约20%的资产是固定资产,比如厂房,生产线等,约80%的资产是无形资产,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他们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内的现状恰好相反,许多企业还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是什么,如何能产生经济效益这些问题对国内企业来说还很陌生。国内企业的管理者们往往忽略了这部分资产。知识产权资产通常包括以下部分:授权的专利、产品设计、技术方法与流程和商业秘密。知识产权资产从法律角度上来说是一种物权,而且是可以销售、授权转让的物权,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化浪潮不断冲击中国市场的同时,有一些行业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知识产权资产的重要性,而这些认识的代价往往是惨痛的,一些企业在知识产权大战中输掉的可能不止是大量的金钱,而是某地的市场份额。从对知识产权的无知到认识其重要性的过程之惨痛,让许多国内通讯企业巨头,已经开始在知识产权资产上投入巨大精力,以求抢占先机。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已经走入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大量的国际商业贸易需求,激烈的国际商业竞争环境对中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如何正确认知自身的知识产权资产;如何有效的管理好自己的知识产权资产,如何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外部的知识产权资产以扩大自己的知识产权含有量;这些问题已经摆在了国内企业管理者的面前。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产权将会为他们的企业创造巨大的回报,并可同时抵御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一种资产,而且是一种可以长期带来巨大收益的优良资产,那么企业是不会真正明白知识产权在现在的国际化商业浪潮中的重要性的。那么什么是“知识产权资产”呢?“知识产权资产”的真正意味又在于什么呢?
事实上国际上一些跨国公司将知识产权视为他们的重要资产,是投资回报率(ROI)的一部分,这些跨国公司早已不将知识产权作为成本看待,他们的眼光已经深入到知识产权可以为其带来的巨大利润和回报。比如在医药和生化领域里,知识产权是企业源源不断的利润源泉。一些药品专利,给一些医药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额利润。
Brookings institution早年的一份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0年的十二年间,美国与欧洲一些企业中,它们的“无形资产”与“市场价值”的比值从20%提升至70%。
在知识产权资产投资回报率上,比较成功的案例可能是IBM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数据显示,IBM的知识产权收益从九十年代的3000万美元上升到近年来的10亿美元以上。
这些资产收益主要是通过非核心业务的知识产权部分对其它竞争对手进行技术授权得到连续不断的高额回报。近年来IBM的知识产权收益占了其税前利润的大部分。如果和IBM其他业务的利润做一个对比的话,可以看到其知识产权资产的收益是相当巨大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知识产权资产的回报率是多么的惊人,再说一下近期国内比较热的一个案例,“王老吉”与“加多宝”之间的拉锯诉讼大战,本质上来说是一场知识产权法律大战,从刚开始的“王老吉”的商标之争,到后来的凉茶配方正宗的争抢,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二者战的不亦乐乎,为围观群众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之外,消费者的凉茶的品牌也选择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买那种凉茶变成了是买“加多宝”还是“王老吉”。在这场战争中,二者为何如此乐此不疲,原因可能就在于此,知识产权大战不仅打响了品牌之争,而且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效益,两个凉茶品牌迅速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影响着凉茶消费的巨大市场份额。
由此可见,知识产权影响的不仅仅是投资回报率,还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因此形成了从知识产权之战到商业市场之争的一种局面。
二、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水平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是在法律制度的平台上对企业内各类知识产权的形成并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知识产权是一种物权,具有物权的所有特征。
首先,应该能认识到知识产权是可产生效益的物权,只有认识到其经济效益,企业才能真正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的一种法律手段,用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创新是从国家法律层面上对企业的产品等创新思想的一种保护。
其次,企业仍缺乏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许多企业甚至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或者即使有相关制度,但制度不合理,仍不能很好的保护企业的创新财富,无法有效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性循环。有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创新奖惩制度,严重影响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再次,知识产权的物权人归属不明确。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物权,和其他物权不同,不能以实物来界定,因此其权利归属问题就格外敏感。典型案例就是职务发明归属的法律问题。员工创新成果的转化,是归属于企业还是员工个人所有,往往由于企业人员法律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划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做出错误的判定,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
最后,人员配备不完善,企业技术秘密保护制度的缺乏等也广泛的存在于国内企业中。大部分国内企业没有配备专业的知识产权人员,也无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如何能够展开并合理的保护公司的这些重要的无形资产呢?有的企业认识不到技术秘密保护与人员流失之间的关系,缺乏保密制度,当人员跳槽之后往往带走了企业的核心业务的一些技术秘密。长此以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下降,岂不是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做了嫁衣,并且有可能陷入商业秘密诉讼的泥潭之中 。
三、知识产权制度给企业制造了自主创新的法律保障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核心是保护知识产权的物权所有人的权利不受他人侵犯,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实施他人的知识产权的专有权、是一种侵权法律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触犯刑法,依法可能会受到的法律制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是专利法的核心,专利法规定,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专利法律制度的规定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专利后并得到授权后可以独占该部分市场,并且能够依靠专利法律的规定有效地打击他人仿冒自身产品的行为,有利于给企业提供一个在技术创新中的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进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促进整个社会创新水平的良性发展 。
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与法律思考
(一)企业应设立专门部门管理知识产权
企业的知识产权不仅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这些可以注册的权利,同时也包括商业秘密这类需要通过非注册登记予以保护的知识产权类型。知识产权的种类多样,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因此,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和人员对其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知识产权是一个有期限有地域的有限物权,因此企业应配备专业人员对不同的知识产权按照其法律规定进行不同的保护。
专利是有期限的产权,要缴纳年费保持其有效性,商标要注意其续展时间的规定,商业秘密的保护离不开对企业自身人员的管理,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等是很有效的保护手段。
(二)企业知识产权应质量与数量并重
国内有的企业在知识产权的申请上只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导致经常被提起无效侵权诉讼。有的企业号称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仔细研究,大部分是无用专利,根本无法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部分企业有很好的产品,但因为专利撰写质量的低下,导致重要资产的流失。小i机器人的案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企业在知识产权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
第一,92.8万件——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率12.5%,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
第二,2.6169万件——2014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2.6169万件,同比增长14.2%。其中,2.4007万件来自国内,占91.7%,同比增长14.9%。
第三,66.3万件——截至2014年12月,代表较高专利质量指标、体现专利技术和市场价值的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6.3万件。
庞大的专利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量也是十分巨大的,那么企业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信息呢?
首先,竞争对手的专利信息中可发现其发展方向,比如新的产品或方法申请了专利且专利数量较多,那么这些可能就是你的竞争对手现在或将要发展的主要方向。
其次,对竞争对手的专利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后,进行自己的专利布局,包括规避强大对手的主要产品线,核心专利的外围专利的有效布局,无效或过期专利技术的及时转化等。
最后,根据上述数据的分析,发现商业空白点,寻找有利商机。并对其进行有效知识产权布局加以保护。
(四)注重知识产权资产的运营
企业的知识产权要产生效益,首先应依法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例如专利,商标等,才能得到法律保护。知识产权是一项资产,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回报。不能注册的知识产权,如商业秘密,企业则要使用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书,将商业秘密可能泄露的途径规避,进行有效保护。企业在自身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哪些部分可以对外进行许可,收取效益;哪些部分企业不再生产,可以对外转让;哪些部分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必须增强保护等。许可转让等经济行为也该遵循法律要求,进行登记备案,从而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知识产权真正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效的推动企业自身创新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
本文编号:84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1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