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简论群体性事件与暴力恐怖事件的分析比较

发布时间:2016-08-04 08:49

  论文摘要 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以及社会治安秩序和国家安全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两类案件在特征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有易混淆的部分,本文通过对两类事件的性质、原因、发展、造成结果等方面对两类事件进行了分析比较。

  论文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暴力恐怖事件 国家安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同时也对社会治安秩序乃至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两类事件在学界和法律上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所以也有人对这两种事件有所混淆甚至混为一谈。虽然两类事件确有相似之处,但是实质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群体性事件与暴力恐怖事件的事件性质

  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情况属于治安案件。虽然多数的群体性事件都会对社会治安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大部分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的违法性,部分群体性事件甚至可能随各种因素的影响持续发酵,导致过激的行为发生,甚至最后酿成严重的违法犯罪。但从起因上来讲,群体性事件起初一般不具有政治目的,也不存在对抗法律的犯罪目的。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只是人民群众反映诉求的一种错误方式,一些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由于缺乏法律常识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鲜少有群体性事件由刑事犯罪分子或由意图破坏国家主权的分裂势力控制。
  暴力恐怖事件则是严重的刑事犯罪。暴力恐怖事件不仅仅破坏社会秩序,它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严重刑事犯罪行为。我国《刑法》第一百二十条就明确规定了组织、领导恐怖活动以及资助恐怖活动的刑罚,另外暴力恐怖事件中涉及的爆炸、放火、故意杀人、投放危险物质、绑架等违法犯罪手段适用于普通刑事犯罪适用的罪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第七条规定:“参加处置暴乱、骚乱、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其他社会安全事件”为武装警察的八大任务之一。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这些立法与规定都充分说明我国对于暴力恐怖活动犯罪分子绝不姑息的态度和惩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的决心。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暴力恐怖犯罪的制裁的法律。专门法规的缺乏,对于惩治暴力恐怖犯罪力度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当下暴力恐怖事件频发的环境下,完善我国暴力恐怖犯罪专门已经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相关法律的完善必将成为惩治暴恐分子更有力的武器。

  二、群体性事件与暴力恐怖事件的事件原因

  群体性事件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的原因有相似的部分,两种事件的发生都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有着直接的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不同社会力量的角逐、社会规范的片段化、新社会要素不断形成、这些新要素与旧社会要素的尖锐对立和冲突,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巨大张力的积蓄,使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摇摆不定;各种发展潜能和发展方向同时存在导致基本的社会安排难以定型。从根本上说,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我国改革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型期,历史积累下的重重矛盾和危机在这个时期爆发的可能性变得高于以往,随时会打断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增长,影响我国的改革和转变过程。这不仅与改革初期的我国不同,与常规的社会状态更是存在不同,我国如今已经进入了“高风险社会”的模式。这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就会使一部分人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引起对社会和国家的不满。这样的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满情绪是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的重要原因。
  而二者发生的原因之间更多的是不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还与政府、官员的不作为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群体性事件正是因为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职能和责任却无人负责,官员和政府不能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部分群众出于无奈而选择聚众上访、非法游行等不正当的违法行为。在一个国家中即一个政体中,整体外部的人想要对政体本身产生影响,就要融入这个政体;或者通过各种手段改变政体的性质而使自己被包容;或者运用各种手段将这个集体打破,这种使用各种手段的过程就成为了一次集体行动;取决急停行动能否成功的因素包括:运动参与者的利益驱动、运动参与者的组织能力、集体行动的动员能力、个体加入集体行动的阻碍或推动因素、政治机会或权威、集体行动整体所具有的力量,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叠加产生出不同的组合对集体行动的构成和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群体性事件与暴力恐怖事件的事件过程

  (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参与人数上看
  从过程上来看群体性事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得当的处理往往会随时间加剧发酵,不仅是随时间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越来越大,同时参与人数也有随时间延长增加的趋势。例如湖北省石首市2009年6月17日发生一起坠楼死亡案件,警方初步认定死者涂远高为自杀,其家属认为死者死亡疑点众多不同意火化尸体并设置交通路障导阻碍交通。后随群众大量聚集引发骚乱,“石首事件”事态最严重时期曾达到7万余人参与的程度。直至20日事态逐渐恶化,部分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在酒店内放火、砸坏数辆警车并且冲突群众和警察都有受伤。整个事件持续数天之久,参与人员也由最初的家属到后来发展为对事件真相不甚清楚的群众,总共达到7万人之多。相比之下暴力恐怖事件发生持续时间要短很多,参与人数也远远小于群体性事件。所谓特定性是指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的地点、时间点经常是人流密集的地点与国家召开重大活动的时期,暴徒分子意图通过在特殊地点和时期侵害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利益,使得暴力恐怖活动更具有某种价值象征意义,从而妄图制造处最大化的恐怖气氛和社会关注度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分裂国家的意图。


  (二)事件发生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方式看
  从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发生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来看,二者有些部分也是相似的,例如一些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也会出现放火、绑架、杀人等犯罪行为。但更多的群体性事件是较为缓和的,采用更多的是游行、示威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而暴力恐怖事件所使用的手段往往极其残忍,放火、杀人甚至是适用大杀伤性武器的例子都不在少数。

  四、群体性事件与暴力恐怖事件的事件结果

  从造成的结果上看群体性事件严重性和危害性远不及暴力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造成的后果多是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由于群体性事件参与的人数众多,大量的人聚集造成交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成正常的生产生活的中断,影响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群体性事件也会对党和政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群众为诉求利益而进行的,党和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自然成为群众进行诉求的主要对象,一些群众采取过激行为来进行诉求,势必会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和形象有影响。而严重的群体性事件甚至会对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定造成破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也相应增多,有些人甚至出现心理上的失衡与不满,这样的情绪逐渐堆积导致近几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后果愈发严重,如果对这样的情况坐视不理,群体性事件很可能发展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引发社会危机的严重事件。与暴力恐怖事件不同,有学者指出,群体性事件不仅仅只是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还具备积极的一面。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一种形式,“常常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在推动动社会的重新分配和整合,加快社会发展脚步等方面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社会暂时的失去秩序性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缓和以及解决社会矛盾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大的社会动荡。而暴力恐怖事件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伤亡,也给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也是反人类的、非正义的。

  五、群体性事件与暴力恐怖事件的主体和侵害的对象

  (一)事件的主体
  群体性事件与暴力恐怖事件的主体都可由单人、多人或者团体、组织组成。相较于暴力恐怖事件的主体,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成员构成要更为复杂。群体性事件的主体身份不仅有企业在职或下岗职工、农民、公务员甚至学生,他们之间可能有直接或间接地利益关联而纠集在一起,也有可能根本毫无利益相关只是受到周围环境感染临时聚集在一起,这样的组织结构具有松散性,较为容易分化瓦解。例如贵州省瓮安市“6.28”事件,事件有一名初二女生死亡,家属对公安鉴定结果有异议,在游行途中经一些人的煽动加入许多村民到游行队伍中,还有部分群众因为不满政府的征地拆迁继而加入有形的队伍最终导致队伍扩大到上千人的规模。暴力恐怖事件的主体相对比较单一,有较为突出的特征。暴力恐怖事件的主体一般都是狂热的极端宗教分子,由多人组成的主体在意识形态上也具有着高度的统一和组织性,这就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外来分裂势力的控制。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暴力恐怖事件都和境外恐怖主义分子有着密切联系,境外恐怖主义分子通过音、视频等方式宣传极端的宗教思想以达到控制他人思想的目的。
  (二)事件侵害的对象
  从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所侵害的对象看,群体性事件侵害多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其中的社会秩序指的是公共场所、交通以及工作生活秩序。公共安全则是指不特定人群的生产生活安全和公共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暴力恐怖事件同样侵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同时刻意煽动制造恐慌情绪,制造社会上的恐怖气氛并且影响社会稳定,直接危害国家的主权领土安全和党的执政地位。 



本文编号:84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