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官素质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6-08-04 08:58
论文摘要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法治成为国家与、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人文知识学习。
2.心理素质普遍不高。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公众对司法要求和关注程度变高,法官职业风险和压力较大,同时与其他职业相比,法官没有职业优势和优越感,职业归宿感不强。甚至部分法官看到身边有人出手阔绰,尤其是看到同出法律学堂的律师收入颇丰时,会心态失衡,可能产生司法腐败。
三、司法改革背景下提高法官素质的途径
(一)完善法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方式
依法治国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人民法院和法官提出越来越高的政治要求。加强法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构建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法官队伍成为法院政治工作重心。
1.将法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放入法学教育重要位置。早期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前提。把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放入法学教育重要位置。一是完善法学教育培养大纲,教育主管部门会同司法机关修订完善法学教育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列入必修内容。二是改革法学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模式,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促使学生树立科学司法政治观。三是建立高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教师队伍。严格法学教育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教师遴选,确保教师具有较好政治理论、政治经验等。
2.完善法官思想政治素质日常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一是构建法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长效机制。法院应当制定法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时间、培养内容因法官思想政治素质状况来确定,突出针对性。二是提高培养内容时效性。司法政治环境不断变化,法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应及时跟进,及时更新内容。三是强化实践教育环节。思想政治素质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还应强化实践教育环节。
(二)改革法官法律专业素质培育制度
1.提高法官准入学历层次。法律专业素质是法官进行司法活动的关键,国家应当根据法学教育事业发展情况,适时提高法官准入学历门槛,为实现司法队伍专业化奠定基础。
2.改革高校法学教育制度。科学规制法学本科教育过快“增容”问题,构建严格的法学院系或法学专业准入机制。使法律写作、模拟法庭等法律专业实践课进入必修环节,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等进行法律实践。提高专业教师水平,构建一支具有丰富法律教学研究和丰厚法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3.科学规划法官专业素质培训的方案。根据法官专业素质状况等具体情况,科学规划不同的培训方案,分类编班。针对法官需求选择专业培训教师与教材,同时建立健全法官专业培训配套制度。
4.建立法律专业素质养成的激励机制。鼓励法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专业知识,建立激励制度。对于通过在职学习获得研究生、博士学历以及在法律科研上有业绩的法官,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强化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力度
1.增设法官从业前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课程与训练。将《法律职业道德》列入必修课程,编写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材,教材体系和内容要与《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规范协调一致。另外,品德优秀法官对养成和坚守职业道德规范最有发言权。为此,,学校可定期邀请优秀法官为学生做职业道德专题报告。
2.突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法官日常培训的重要性。首先,要增加法官日常培训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确保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学时量,培训时,应要求受训法官结合工作实际写出职业道德教育心得体会,并上台交流。培训后,受训法官须签下“遵守职业道德承诺书”,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其次,构建法官职业道德培养保障机制。保障法官职业道德培养的时间、经费等,为保障法官职业道德培训提供支撑。
(四)优化法官身心素质保障机制
1.提升法官人文素质的措施。一是注重对法官任职前、后人文素质教育。任职前,法学院校在强化法学教育同时,引导学生更多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任职后,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门培训,使法官视野开阔,更加深入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和适用法律。二是通过法治文化建设引导法官人文素质养成。重点培育法官忠于党、热爱国家、崇尚法律等法治文化理念,同时引导法官培养文学、历史、民俗等文化素养。
2.改善法官心理素质的路径。第一,建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保障机制。邀请心理专家或者医生,为法官讲解心理健康常识和提供心理咨询,引导法官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同时,法官加强自我调节。促使法官树立正确职业观念,始终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第二,为法官身心素质优化提供物质保障。国家或有关部门提供经济上、职务上等保障措施,为法官素质培养提供坚实后盾和物质基础。
本文编号:84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3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