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电视纪录片《京剧》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04:06

  本文关键词:电视纪录片《京剧》叙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京剧 纪录片 叙事


【摘要】:面对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心理问题滋生,认同危机日益严峻。社会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来建构认同。作为“国粹”的文化载体,纪录片《京剧》折射艺人生存、家国兴衰与时代变迁的内在联系,使受众于体悟中找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期望。但随其热播,在声画关系、艺术专业性及真实感等方面引发争议。本文以叙事学为理论依据,从叙事语言、结构及话语三个层面对《京剧》探讨。拨开争议的云雾,以得出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有益的纪录片叙事之道。本文共分三大部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综述、背景、意义、思路及方法等。关于戏曲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话语层面研究较少,综合运用理论与文本分析法对《京剧》叙事研究有一定创新性。第二部分包含三章,对《京剧》叙事特征由表及里的思考与探究。由微观入手,《京剧》的叙事语言特点有三方面。以诗意旁白、藏情于景的同期声及独特的戏曲音乐共同形成叙事声音的艺术表现力。以高速摄影与超长镜头表现画面细节与温情,以动静结合步入中国审美意境的画面魅力。于诗意、悬念、象征、搬演及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声画组合的妙处。其次,《京剧》采用多线式渐进叙事结构。线索间内在联系为:以平行线索为主,交错线索为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在人物、京剧及社会三条平行线索共同推进下,完成叙事的循环与平衡。两条交错线索分别从坤伶及普通艺人的视角观照京剧与社会的关系。然后,第四章对其深层文化意义的探讨是本文重中之重。其一,雅俗共赏的大众话语特点表现在:平民化彰显人文关怀,娱乐化以期寓教于乐以及故事化满足认知需求。其二,见微知著的历史话语。在社会历史视角下,聚焦于艺人遭受的变化,突出人物在特定生存境遇中的心理与抉择,揭示人物命运、梨园风雨与时代变迁的共构关系。该关系特点为:以人物选择促进京剧发展,以人物多舛见历史之重,以及京剧的兴衰与时代共鸣。其三,多维真实的纪录话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营造审美意境,使观众感到时空真实、情感真实、哲理真实乃至超越真实,在心理与京剧“共鸣”,在“余味”中改变人生格局。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对《京剧》叙事语言、结构及话语特点进行总结与提升。笔者认为有关争议的本质是话语矛盾,传统文化能于“争鸣”中走的更远。京剧的国际化地位使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给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纪录片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京剧 纪录片 叙事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5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s8-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综述12-16
  • 1.2.1 关于纪录片《京剧》研究12-13
  • 1.2.2 关于纪录片的叙事研究13-16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6-17
  • 1.3.1 研究内容16-17
  • 1.3.2 研究方法17
  • 1.4 创新与不足17-18
  • 2. 《京剧》的叙事语言18-40
  • 2.1 《京剧》的叙事声音18-28
  • 2.1.1 诗意的旁白18-21
  • 2.1.2 露源于藏的同期声21-26
  • 2.1.3 余音绕梁的曲目26-28
  • 2.2 《京剧》的叙事画面28-32
  • 2.2.1 写实:高速摄影与超长镜头的力量28-31
  • 2.2.2 写意:动静结合步入中国审美意境31-32
  • 2.3 唱念做打的声画组合32-40
  • 2.3.1 情景交融的诗意33-34
  • 2.3.2 调节故事的信息悬念34
  • 2.3.3 对保留剧目陌生化创造的象征34-35
  • 2.3.4 创新形式的搬演35-38
  • 2.3.5 绘声绘色的艺术表现38-40
  • 3. 《京剧》的叙事结构40-50
  • 3.1 主要叙事线索40-43
  • 3.1.1 贯穿全局的梨园风雨40-41
  • 3.1.2 社会变迁与审美风尚转变41-42
  • 3.1.3 串联历史的京剧人物42-43
  • 3.2 多线式渐进叙事结构43-46
  • 3.2.1 叙事结构选择缘由43-44
  • 3.2.2 平行与交错线索44-46
  • 3.3 《京剧》叙事结构的特点46-50
  • 3.3.1 以平行线索完成结构循环46-47
  • 3.3.2 以交错线索丰富主题47-48
  • 3.3.3 有机统一的两类线索48-50
  • 4. 《京剧》的叙事话语50-64
  • 4.1 雅俗共赏:《京剧》的大众话语表达51-54
  • 4.1.1 平民化:人文关怀52
  • 4.1.2 娱乐化:寓教于乐52-53
  • 4.1.3 故事化:认知需求53-54
  • 4.2 见微知著:《京剧》的历史话语表达54-58
  • 4.2.1 以人物选择促京剧发展55-56
  • 4.2.2 以人物多舛见历史之重56-57
  • 4.2.3 京剧兴衰同时代共鸣57-58
  • 4.3 多维真实:《京剧》的纪录话语表达58-64
  • 4.3.1 虚实相生以得时空真实59-61
  • 4.3.2 情景交融以期情感真实61-62
  • 4.3.3 余味深长的哲理真实62-64
  • 结语64-66
  • 参考文献66-69
  • 致谢69-71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冶夫;纪录片是什么????[J];中国电视;2003年04期

2 倪祥保;论纪录片真实及其象限阈[J];中国电视;2003年04期

3 郭艺芳;纪录片的多种“解说”形式[J];中国电视;2003年05期

4 肖平;纪录片知觉形式及类型研究论纲[J];中国电视;2003年06期

5 曹迟;纪录片的故事性浅谈[J];当代电视;2003年08期

6 冷冶夫;纪录片商业化的理性思考[J];当代电视;2003年12期

7 高建国;纪录片形态选择的制约因素[J];声屏世界;2003年11期

8 欧阳宏生,赖黎捷;走出电视纪录片创作低谷[J];新闻界;2003年06期

9 禹成明;调转枪口的施润玖——看纪录片《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J];现代传播;2003年06期

10 贾爱民;纪录片创作中的主体意识[J];青年记者;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6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7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于帆;纪录片制作:从记录到表达[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淼;纪录片钟情新媒体[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3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5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6 王静波;纪录片创作的艺术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傅国春;论技术支撑下的纪录片[D];河北大学;2008年

8 陈勇志;纪录片形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苏淑洁;类型学视角下数字纪录片的选题与叙事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楠;纪录片声音要素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22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022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d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