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李安电影中“文化中国”的影像表达

发布时间:2017-10-14 03:08

  本文关键词:李安电影中“文化中国”的影像表达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中国 中国文化 李安 电影


【摘要】:李安的电影作品,展现了他犀利的文化和历史洞见。尤其,在跨文化主题上的独特手法完全俘获了观众。当前中国在要向世界展示什么样的形象,怎样文化输出等问题上陷入困境。全球化也让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对于这样的现实,李安的电影却用“影像”的手段成功探寻与世界对话,寻到中国文化对外表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文化中国”的提出者杜维明认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作为内在价值,而不是一种工具进行传播。“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包容性,不排斥现代文化,并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的历史文化范畴。在对于中华文明的理解上,导演李安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笔者主要采用了,文献检索、筛选,然后整理阅读的方式进行论文的写作。由于“文化中国”起初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随着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为以杜维明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所倡导,而对这个概念的专业界定显得还不够完善。因此,笔者通过文献搜集、整理、筛选以及再结构的方式对“文化中国”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概括以及总结。做完这些工作以后,笔者开始对论文选题的最重要的部分进行结构,这部分做了分类化的处理,将李安电影中的华语电影与外语片进行分类,再逐一去探讨各个类型对于“文化中国”的建构。再结合李安独特的成长以及教育背景出发,分析李安创作中对于“文化中国”构建的潜在必然性;最后,概括总结李安电影中“文化中国”的影像表达对于电影创作的启示以及对“中国梦”构建的思考。通过相关的研究笔者发现,李安电影对于“文化中国”影像建构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方式;也为跨地域之间的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思路;为世界范围内“中国形象”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由于自身知识面的相对匮乏,因此对于“中国文化”的很多内容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无法做到很好的把握,因此在论文写作中存在很多浅尝辄止的地方。例如,对于儒释道文化的分析上,由于对于传统儒释道文化了解的不够深入,很多东西都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在论文中没有很好的做到基于文化层面更有深度的挖掘。通过对于这个选题的认真研究,笔者对于李安以及李安电影有了更深的认识。李安电影与“文化中国”的结合是文化以电影的形式所进行的一次尝试,这种新的尝试为李安赢得荣誉的同时,也通过李安的探索而发现了跨地域以及跨文化间交流的一种新方式。
【关键词】:文化中国 中国文化 李安 电影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3
  • 第一节 选题缘由10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现状10-11
  • 第三节 研究结果11-13
  • 第一章“文化中国”的理论来源及发展13-21
  • 第一节“文化中国”的概念溯源13-14
  • 第二节“文化中国”概念的发展及构成14-18
  • 一、傅伟勋——成功用于学术实践14
  • 二、杜维明——英语世界的弘扬、宣传者14-16
  • 三、“文化中国”的构成元素16-18
  • 第三节“文化中国”的特征18-21
  • 一、以中国文化为基础18-19
  • 二、具有超越性、批判精神19
  • 三、拥有对话性平台19
  • 四、想象性的存在19-21
  • 第二章 李安电影与“文化中国”21-45
  • 第一节 李安电影中“文化中国”的影像架构21-29
  • 一、李安电影对于“记忆”的重新建构21-24
  • 二、李安电影对于共通性的追求24-27
  • 三、对话、交流的话语平台建构27-29
  • 第二节“文化中国”在李安华语电影中的影像表达29-41
  • 一、传统“家”的想象性建构30-33
  • 二、“男权伦理”下的父亲形象塑造33-36
  • 三、中国儒、释、道的意境营造36-41
  • 第三节“文化中国”在李安外语片中的影像体现41-45
  • 一、以影像建构跨地域的中国视角41-43
  • 二、用镜头表达跨文化的中国审美43-45
  • 第三章 作为导演的李安与“文化中国”的文化自觉45-49
  • 第一节 独特的成长经验及教育背景45-47
  • 一、“台湾外省人”的独特成长经验45-46
  • 二、东西文化教育中的认同困惑46-47
  • 第二节“离散族裔”的文化影响47-49
  • 一、离散族裔与文化身份47-48
  • 二、“离散族裔”的文化反抗48-49
  • 第四章 李安电影中“文化中国”的构建对新时代电影创作和“中国梦”构建的思考49-55
  • 第一节 李安电影中“文化中国”的建构对电影创作提供新思路49-51
  • 一、电影创作要:君子“和而不同”49-50
  • 二、为中国电影对于“中国形象”的塑造提供借鉴50-51
  • 第二节 李安电影中“文化中国”的建构对新时代“中国梦”构建的思考51-55
  • 一、“中国梦”与“中国认同”52
  • 二、“中国认同”危机的原因52-53
  • 三、李安电影中“文化中国”的构建对于新时期构建“中国梦”的启示53-55
  • 参考文献55-57
  • 附录一 李安主要电影年份表57-59
  • 附录二 荆营营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目录59-60
  • 致谢60-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纯德;告别,为了文化的生长[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4期

2 刘士林;上半截的狂欢——关于90年代的中国文化研究[J];文艺评论;2001年02期

3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为《中国文化研究20年》序[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5期

4 韩经太;《中国文化研究》创刊10周年感言[J];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03期

5 方艮;世纪文化桥头堡的回顾与前瞻——读《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6 兰喜并;温故知新 彰往知来——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3期

7 郭齐勇,周锋利;中国文化研究的春天——读《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J];长白学刊;2004年03期

8 陈恩林;二十年中国文化研究的全息解读——评邵汉明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J];史学集刊;2004年02期

9 张春梅;对中国文化研究现状的反思[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白夜;;反思中国文化 奠基文化中国——评《中国文化研究三十年》[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国梁;张丽丽;;分析运用麦克尔·邦德理论:中国价值观调查及社会公理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李庆;;独具一格的中国文化史论著——评小野泽精一等编著的《气的思想》[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唐楚臣;;葫芦、向天坟及昆仑新解[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谢金良;中国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N];人民日报;2013年

3 刘茜;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阐释[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李宗桂;中国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化[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5 记者 陈杰;李福清中国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12年

6 李治亭;《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N];人民日报;2004年

7 记者 陈香;不出卖版面,不登商业广告[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记者 舒晋瑜;《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北大中国文化研究》创刊[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安立志;从“染缸文化”到“酱缸文化”[N];南方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凌翔 通讯员 曲明;青岛科大成立“和文化研究院”[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爽;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荆营营;李安电影中“文化中国”的影像表达[D];广西艺术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028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028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0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