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缝合——评许鞍华电影《黄金时代》的叙事艺术
本文关键词:反缝合——评许鞍华电影《黄金时代》的叙事艺术
【摘要】:"缝合是描述观众与电影之间的存在关系,即观众需要在电影中寻找一个自我的替代者,将自己的经验缝合进去来弥补自己不在场的缺失。"[1]《黄金时代》作为一部传记类电影,运用间离效果及"反缝合"的方式进行叙事,仅就电影叙事层面而言,影片具有极大的探索性、实验性以及颠覆性。文章依托经典电影叙事学理论,以"缝合"这一电影理论概念为出发点,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在论述了《黄金时代》电影文本本身的话题性、期待性和想象性之外,在反缝合的视域下,从叙事视点、叙事形式、叙事情节三个维度观照影片在反缝合叙事表达上的具体实践。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分类号】:J905
【正文快照】: 《黄金时代》上映后不仅在电影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而且在文学界也引起了热议,各种评论的声音源源不断、参差不齐,这不仅是因为其前期巨大的宣传造势所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萧红这个悲剧人物本身所抱有的猎奇性所引起的,电影的时代背景和名人效应让许鞍华作为香港导演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慧;;浅析许鞍华电影的艺术魅力——以电影《桃姐》为例[J];电影文学;2013年07期
2 董亚军;许鞍华执导《我和好妈咪》 陆小芬做许鞍华的“妈妈”[J];电影评介;1989年05期
3 孙璐;刘晓希;;终究是女人——许鞍华女性心理意识的发展轨迹及形成探因[J];当代文坛;2014年02期
4 陈重重;;许鞍华 导演,不分性别[J];世界电影之窗;2010年04期
5 ;不可错过的许鞍华经典[J];世界电影之窗;2010年04期
6 丁尘馨;;许鞍华:真实的生活没有那么戏剧性[J];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08期
7 刘嘉琦;Tony Zhao;;许鞍华心愿 健康拍戏 直到去老人院的那一天[J];东方电影;2012年03期
8 侯玲;;许鞍华视野中的香港“市民社会”演进——论许鞍华影片中人物角色认同危机[J];电影评介;2007年06期
9 赵远;;《玉观音》,许鞍华的大陆文本[J];电影评介;2008年23期
10 孙慰川;;论许鞍华电影中的两性形象及其性别意识[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高艳鸽;许鞍华:“黄金时代”其实是个疑问[N];中国艺术报;2014年
2 杨青;许鞍华:华语电影不缺钱,渴的是创意[N];深圳商报;2004年
3 记者 徐佳;许鞍华:走出“桃姐”之惑[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4 沙蕙;许鞍华的“波浪”[N];人民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万静;许鞍华:我不是刻意怀乡[N];南方周末;2007年
6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香港老人[N];南方周末;2012年
7 施健子;《桃姐》:万物都有定时[N];经济观察报;2012年
8 赵卫防;不刻意煽情的《桃姐》[N];文艺报;2012年
9 郑睿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桃姐》:“平衡”建构与老人群体关注[N];中国电影报;2012年
10 胡不鬼;《桃姐》:“情非得已生存之道”[N];中国电影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韫霞;论许鞍华电影的命运意识[D];暨南大学;2005年
2 郭静;许鞍华的身份激活[D];复旦大学;2009年
3 陈娟;许鞍华后期电影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觅奇;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意识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5 马灵君;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世佳;许鞍华电影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
7 符晓敏;许鞍华后期作品老年人物形象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8 张沁晗;许鞍华电影叙事风格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3年
9 余桂君;许鞍华电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10 谢丽娟;论许鞍华的电影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41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241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