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男性在好莱坞动作电影中浪漫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03:19
本文关键词:中国功夫男性在好莱坞动作电影中浪漫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好莱坞电影 交错性理论 性别刻板印象 中国功夫
【摘要】:好莱坞电影对中国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中国元素的运用由来已久。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在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中愈发重要,中国角色在电影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纵观历史,中国人物大多扮演了“东方他者”的负面角色,他们或阴险狡诈,或懦弱无助;时至今日,中国角色的积极性不断增加,但是仍不可避免地遭受臆想和误读。同时,以男性为代表的功夫向来是最具有识别性的中国元素,也是西方观众对中华文化的热情所在;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于中国男性的身体,却未探究他们的情感。因此,本文选取了成龙《燕尾服》(2002)、李连杰《龙之吻》(2001)和贾森·斯科特·李(Jason Scott Lee)《李小龙传》(1993)三部电影,着力于研究中国功夫男性在好莱坞动作电影中的浪漫关系,对于扩大了解西方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的理论工具是交错性理论,该理论着力于解释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种族在代表性上的相互联系。交错性理论对传统的身份政治提出了挑战,否认了身份政治中的本质主义和对边缘性群体的排斥,肯定了身份的社会构建性、流动性、可变性以及共存性特征:同时,交错性理论问题化了身份政治所使用的一元化和累加式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替代性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了多元社会认同的交错性建构关系,为人际差异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综合、具有批判性的视角。作为一种媒介话语,电影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单一的娱乐功能。电影通过视觉形象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公众对于种族和性别的认知,还传播了刻板印象。好莱坞是一种典型的“压迫性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其为了保证全球可售性,往往采用模式化的叙事结构,构建简单化的、物化的、刻板印象化的地方文化。而类型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仪式性方法或者意识形态方法来理解类型电影的作用:前者强调了观众对于类型片的主导作用,后者着重于类型电影对于观众的操控。这两种分析方法都突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类型电影是通过社会惯例来构建的,同时又通过自身的流通和传播加强了这些社会惯例。好莱坞电影通过类型片的形式极大地传播并不断巩固刻板印象。一方面,刻板印象与种族代表性密切相关。刻板化的代表性不仅反映了了某些社会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遭遇,强化了这些不利因素,而且剥夺了独立个体表达个人意愿的可能性。亚洲人及亚裔美国人在好莱坞电影中的消极代表性一直深受种族刻板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刻板印象也深刻影响着性别代表性,这主要体现在霸权男性特质上。首先,霸权男性特质体现了权力关系,拥有引领社会潮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力;其次,霸权男性特质拥有约束其他男性特质的特质,并以此来维持自己的支配地位。另一方面,霸权男性气质体现着对性别等级构建的全面理解。因此,好莱坞电影中对亚洲男性的消费不仅仅关乎私人娱乐,而且也体现出一种性别化的、种族化的社会和文化形态。中国功夫男性与白人女性的浪漫关系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男性特质,体现了中国文化被赋权的过程。本文探究了白人女性气质与中国男性气质在这三部电影中通过浪漫关系来体现的相互构建。首先,电影十分注重构建白人女性气质的优越性。这主要是通过与有色人种的差异对比,以及由此引出的白人女性主导性的强化来体现的。相较于不可靠的有色男性角色和肤浅的有色女性角色,白人女性被刻画为坚定的追随者和睿智的教导者。其次,电影刻意对中国功夫男性特质进行缺陷性的构建,着力突出了他们权力的缺失和情感的低能。白人女性特质对中国男性特质的对比性构建具有强烈的文化含义,因为好莱坞对人物特质的刻画是建立在文化刻板印象的基础上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他者”与主流群体的不相容性都在角色的碰撞中得以体现。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
本文编号:1257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25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