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分析
本文关键词: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分析 出处:《辽宁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在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技术基础上,以通俗、流行、从众的大众文化为支持,国内影视过度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过度娱乐化是一种病态的大众文化现象,它把娱乐因素从娱乐对象中提炼出来,使之单一化、形式化,并将其打造成娱乐载体,改变信息属性,突出信息的感性化、平浅化和低俗化,具体表现为娱乐媒体化和信息娱乐化。影视过度娱乐化现象从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大众娱乐特点,即影视娱乐契机的大众化、影视娱乐素材的多元化、影视娱乐标准的娱乐化与影视娱乐思维的广泛化,借此分析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兴起与现状。 综述中西对大众文化的概念界定,全面理解大众文化,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大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趋新、流变等新特征。认识中国大众文化由萌芽期至启动期、繁荣期的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大众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与共性特征。大众文化为影视过度娱乐化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与条件。大众文化具有平浅性,具体表现为商品化、感性化与视觉化特征,促进影视娱乐以商业利润、感性视觉的娱乐效果为追求,从而产出平庸与娱乐标准择低的文化消费产品;大众文化具有流变性,具体表现为时尚化、流行化与全球化特征,促进影视娱乐注重娱乐素材的多元开发;大众文化具有操控性,具体表现为欺骗与控制,对影视娱乐滥用媒介权利而发生的炒作等娱乐霸权手段产生影响;大众文化具有从众性,,具体表现为平民化、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特征,影视娱乐为了过度开发和满足受众心理需求而走向过度娱乐化。 最后,从工具理性、人文理性和道德理性三个层面对影视过度娱乐化现象及出现的同质化、泛滥化、低俗化等问题进行理性反思,无论在怎样的时代与何种社会环境中,作为大众文化主要输出的文化消费产品而言,影视娱乐都应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人文理性与道德理性的要求为准则,实现适度娱乐。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 the phenomenon of over - entertainment of domestic movie and TV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on the basis of popular media technology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 of mass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 ,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s the new features of popular culture , such as the trend of mass culture ,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 Finally ,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 human rationality and moral rationality , the author makes 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phenomenon of film - visual excessive entertainment and its emergence , such as homogenization , flood , and low - custom , and the entertainment should be realized with the unity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 human rationality and moral rationality as the main output of mass culture in the era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民卿;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徐姗娜;中国大众文化利弊谈[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孙长军;论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孙长军;论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宁健;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3年04期
6 陈莉;论中国大众文化的科技属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7 占建青;对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界定的一点看法[J];兰州学刊;2003年04期
8 金民卿;送去与拿来:中国大众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策略[J];宁夏党校学报;2003年05期
9 陈莉;;论中国大众文化的表征及提升途径[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3年00期
10 傅守祥;理论的语境转换与批评的现实规范——试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后革命”视点[J];学术论坛;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贾奎林;;中国大众文化论争30年[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9)——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何文荟;佐斌;;从二十年年度流行电影看大众文化价值观变迁[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巴灵一;努力推动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繁荣[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肖复兴;春晚的饺子馅和饺子皮[N];金融时报;2013年
3 李妍 本报评论员;通俗文化让交流更亲切鲜活[N];重庆日报;2013年
4 金兆钧;颠覆还是捧场[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炜;中国大众文化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申师明;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科晓;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批判[D];山西大学;2008年
2 赵娟;从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蒋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休闲审美之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蕾;批判与建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透析[D];华侨大学;2008年
5 唐瑞丽;中国大众文化语境中葛兰西“民族—人民”文学思想探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葛文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思考[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尚艳辉;美国大众文化及其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覃祚建;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D];湘潭大学;2009年
9 史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快乐幻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10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410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