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论彭小莲的故事片创作

发布时间:2018-01-12 08:05

  本文关键词:论彭小莲的故事片创作 出处:《复旦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彭小莲 电影主题 上海历史 社会和文化 女性 现实主义美学 乐观结局


【摘要】:上海电影对于早期中国电影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896年8月,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西洋影戏”1,这是在中国本土第一次放映的电影。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了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它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故事片,上海作为它的拍摄地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2在随后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又在上海这片土地上迎来了它的创作高潮,《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此时期的优秀电影均拍摄于上海,它们关注现实,尤其注重描绘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辛生活。 彭小莲是一位继承了上海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当代导演。本文着重通过对彭小莲导演的9部故事片的分析来探讨其电影的主题和美学风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彭小莲的故事片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一章是研究导演的创作经历。她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一位名副其实的“上海导演”。她的上海三部曲之一《美丽上海》(2004年)一举摘下4项金鸡奖奖项,成为了荣获金鸡奖奖项最多的上海影片。彭小莲拍摄的故事片有:《我和我的同学们》(1986)、《女人的故事》(1987)、《犬杀》(1997)、《上海纪事》(1999)、《可可的魔伞》(2000)、《假装没感觉》(2002)、《美丽上海》(2004)、《上海伦巴》(2006)、《我坚强的小船》(2008):第二章着重评析彭小莲故事片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她的作品大部分以上海为背景,反映上海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尤其关注上海“边缘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彭小莲对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上海的各个方面都颇有研究——从历史、社会到老百姓的生活再到上海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等。因此,她的电影作品大多都内涵丰富;第三章着重论析其影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作为女性导演,彭小莲也特别关注女性主题,她从女性的视角来表现和评价女性,希望通过她的作品展示女性的价值;第四章着重探讨彭小莲导演的电影创作风格。彭小莲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她擅长将身边的人和事拍摄成电影,因此特别喜爱以上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故事为素材。她经常用“长镜头”来拍摄外滩、苏州河、外白渡桥、石库门弄堂等上海特色的城市风光,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大量的实景拍摄使彭小莲导演的作品实现了原生态的影像效果。彭小莲的电影常使用现实主义风格展示上海普通人和边缘人的活生生的城市生活。即便面临的现实生活常常并不令人满意,有时很痛苦,但彭小莲的电影都以乐观结尾,给人们以希望。
[Abstract]:Shanghai ' s fil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arly Chinese films . In August 1896 , the French businessman showed " Western Film " 1 in the tea building in Xu Yuan , Shanghai . It was the first feature film in China ' s film history . In 1913 , the film of Asia Minor was the first feature film in China ' s film history . In the subsequent 1930s , the film of Chinese film was taken as the birthplace of China ' s film . In the ensuing 1930s , Chinese films were filmed in Shanghai . They focused on the reality ,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hard life of the underlying social people .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theme and aesthetic style of the film in Shanghai by analyzing the nine feature films of the director of Shanghai .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heme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film in Shanghai .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洪花;;论彭小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J];电影文学;2009年15期

2 汪剑;;《上海伦巴》中的老人老歌——访导演彭小莲[J];大众电影;2006年09期

3 李宗陶;;彭小莲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7期

4 黄文婧;;放弃比坚持更难——对话彭小莲[J];江南;2013年05期

5 林春城;;怀旧、记忆、历史们——以彭小莲的“上海三部曲”为中心[J];都市文化研究;2013年01期

6 许朋乐;;独特才是美丽的——《美丽上海》观感点滴[J];电影新作;2005年04期

7 刘敬;余权;;人文上海:彭小莲电影中的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内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颖;;上海:彭小莲的邮票——论彭小莲电影中的“上海性”与“普遍人性”[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高耀山;;接触彭小莲[J];黄河文学;2005年01期

10 蒲洪花;;论彭小莲电影中传统母亲形象的塑造[J];青年文学家;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春城;;怀旧、记忆、历史们——以彭小莲的“上海三部曲”为中心[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华迪;彭小莲:坚守电影的美感与质感[N];中国电影报;2008年

2 早报记者 沈yN;“唯有在行将灭亡的时候,才能看到文化的真髓”[N];东方早报;2012年

3 王寅 实习生 黄琼诺;在银幕上闻到上海的味道[N];南方周末;2004年

4 尹达;《满山红柿》,点到而已[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宋婷婷/整理;彭小莲:这种写实不同于纪录片的写实[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尹展;多创作有观众有个性的影片[N];光明日报;2004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张柳青 陈湘伟;电影女儿多奇志 不爱霓裳爱片场[N];中国电影报;2009年

8 李美皆;关于从维熙的“混沌”[N];文学报;2012年

9 记者 陈晓黎;上影全力创作现实题材新片[N];文汇报;2001年

10 加菲;让孩子在奇遇中成长[N];文汇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味庭;论彭小莲的故事片创作[D];复旦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13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413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d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