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宣传片看国家形象的审美构建
本文选题:城市宣传片 + 国家形象 ; 参考:《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当今的城市宣传片作为一张展现城市风貌和文化特性的视觉名片,也更多地承担起了构建、传播国家形象的重任,为解决中国的形象焦虑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角度。城市宣传片与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城市宣传片从三个方面积极地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审美构建:从内容上来说,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上来说,视觉文化带来更直观的审美体验;从传播上来说,是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需要。城市宣传片在呈现国家形象上也常常伴有城市文化与国家意志、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艺术创作与大众文化、真实呈现与优化呈现相结合的审美特性。城市宣传片在构建国家形象的实践活动中慢慢总结摸索出的这些具体表现,为丰富和完善中国形象的整体风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在看到中国的城市宣传片进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统观看来,现在的城市宣传片始终是对权威话语的建构。城市宣传片不能仅仅在传统意义上展现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发展与规划,更应以国际化视野融入国家形象的塑造,这将对城市本身的建设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建构上,城市宣传片在优化呈现中国形象上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毕竟国家形象的塑造始终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实践过程。
[Abstract]:Nowadays, as a visual card to show the city style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city propaganda film has taken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nd spreading the national image, which provides a new angle to solve the image anxiety problem in China. The city propaganda film and th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is a kind of two-way interaction relations, the city propaganda film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national image esthetic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rom the content, the city imag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image; In form, visual culture brings a more intuitive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need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city propaganda film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ity culture and national will, self-image and other image, artistic creation and mass cul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real presentation and optimized presentation. City propaganda film in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a national image slowly summed up thes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for the enric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image of China made due contributions. We see the progress of China's urban propaganda film, but also feel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g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the present city propaganda film is always the construction of authoritative discourse. The city propaganda film can not only show the city culture, the city brand,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plan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but also should integrate the national image mold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visual field, this will also have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city itself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city propaganda film i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mage of China also has a lot of room for improvement, after all, the shaping of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has always been a heavy task and a long way to go.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9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公良;西欧封建城市自主权的历史考察[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孔江;城市综合竞争力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梁敏;创力经济是城市经济的永续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常永胜;20年来城市化与城市治理问题研究进展[J];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陆琪,朱小舟;奥运会对城市经济的助推作用[J];人文地理;2005年04期
6 王玉扩;潘中立;郑道远;石娟娟;曹武;;论体育与城市的整体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李正爱;;江南城市经济与艺术文明[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夏溪;;对城市年鉴文化含量的揣摩[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年06期
9 李博;;山西省县域城市竞争力研究[J];沧桑;2009年01期
10 青舟;;塑造体育改变城市的经典范例[J];城市观察;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曙虹;;江西省城市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吴玉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城市部件调查方法探讨[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治彦;;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与方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体滇;;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评价[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5 韩士元;;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胡国亮;;从全国城市经济发展视角看武汉市经济总量变化[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闫凌州;;从培育创新文化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王祖康;;尊重规律、创新管理,,谋求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9 刘子玉;毕芳芳;桑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10 王子义;;论城市竞争力与企业责任[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辽宁鞍山市委书记 张杰辉;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N];经济日报;2007年
2 范峥;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争创发展新优势[N];江阴日报;2008年
3 市文明办;城市精神——城市的灵魂[N];丹东日报;2008年
4 欧金焕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塑造城市精神 引领城市发展[N];南宁日报;2009年
5 ;论城市协调发展[N];天津日报;2010年
6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杨秀香;打造绿色环境 提升城市精神[N];大连日报;2010年
7 何德敏;城市发展与城市精神[N];南充日报;2011年
8 新闻中心记者 李德成 张国锋;宜居宜业就是城市竞争力[N];大庆日报;2012年
9 记者 李晓萌;经济总量闯进全国城市十强[N];长江日报;2013年
10 记者 严运涛 实习生 熊政纲;阔别22年 武汉重返全国城市前十[N];湖北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健英;论分工制度演进与城市经济聚集[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宋健;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马池顺;创新资源视角下的创新型城市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邢福俊;中国水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冯先宁;城市经济聚散论[D];四川大学;2004年
6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7 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王海勤;中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杨学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信息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长春城市精神培育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裴乃杭;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程圆圆;昆明城市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徐哲;城市特征的历史文脉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6 范文团(Pham Van Doan);越南河南省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钊;美国城市破产立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任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D];延边大学;2015年
9 陈倩;兰州市城市吸附度的测算、比较及提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房书瑶;工业废品收购从业人员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82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78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