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背影》编导阐释报告
本文选题:父子情 + 真实性 ; 参考:《西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电影作品《背影》讲述了一个高中生周小同在刘老师和大学生张扬的帮助下寻找已故父亲照片的故事。周小同是一名成绩优异的高二学生,在一次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写一篇命题作文《我和我的父亲》,并带上自己和父亲的合影在全班朗读。但是周小同的父亲在一年前死于车祸,生前和小同只有一张合影,现在在小同父亲以前的学生张扬的手中。张扬现在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因为对未来的规划不同而与父亲有着很深的隔阂。小同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找张扬,不但没有找到反而耽误了学习。老师在得知小同的情况后帮助小同找到了照片。而张扬也被小同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感动,最终消除了和父亲的隔阂。小同也在课堂上朗读了他感人的作文《我和我的父亲》……电影作品《背影》是我个人首次以作者身份创作的影视短片,该片的故事是来自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但最终影片所呈现出来的剧本和人物又与真实的故事原型有着较大的出入,由于本人在《背影》这部电影作品中主要担任编剧和导演两个主要工作,所以本文就电影创作是“如何从真实性到真实感的转化”这一问题从编剧和导演两个方面来对这次创作实践过程作说明阐释,并总结自己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收获。
[Abstract]:The film "back" tells the story of a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Zhou Xiaotong, looking for pictures of his late father with the help of teacher Liu and college students. Zhou Xiaotong is an excellent sophomore. In a Chinese lesson of Zhu Ziqing's prose "back", the teacher asked the whole class to write a essay about "me and my father" and read aloud in the whole class with a photo of himself and my father. But Zhou's father, who died in a car accident a year ago, had only one photo taken with Xiao Tong, now in the hands of his former student, Yang. Zhang Yang is now a graduating senior with a deep gap with his father because of his different plans for the future. Tong tried to find publicity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not only not found but delayed learning. The teacher helped him to find the photo after learning about him. Zhang Yang was also moved by Xiao Tong's yearning for his father, and finally eliminated the barrier with his father. Tong also read his moving composition "me and my father" in class. The film "back" is my first short film ever written as an author, and the story of the film comes from a real event in real life. However, in the end, the script and characters presented in the film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ue story prototype. Since I mainly work as a screenwriter and a director in the film "back",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film cre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creenwriter and director, and sums up his own thinking and harves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reation on the question of "how to transform from authenticity to reality".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知文;妄作高论,曲解《背影》——驳正《〈背影〉里的“背影”解读》[J];名作欣赏;2001年05期
2 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1期
3 杨双安;;感受《背影》的亲情美感[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年09期
4 陈民;东方版父子冲突——重读朱自清《背影》[J];名作欣赏;2003年10期
5 张俊;无过之悔:《背影》文化内涵别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宋丽丽,易华;《背影》“解读”之解读[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王玉宝;《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J];名作欣赏;2004年12期
8 赵焕亭;《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贾祥伦;;情感的“佛像效应”——朱自清《背影》再阐释[J];名作欣赏;2006年19期
10 姚玲丽;;及物过程类型与《背影》赏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娜;;《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骏涛;;忆念与审视——评《过滤的阳光》[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3 邢华君;;架起心灵的桥梁——《背影》教学案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史永东;;感受真切的父爱——课后小练笔教学案例[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晓亮;为何说《背影》不健康?[N];深圳商报;2010年
2 子在渊;建议删除《背影》是哗众取宠[N];广州日报;2010年
3 邓辉林;从“《背影》被删”传言看“法不容情”的偏狭[N];深圳特区报;2014年
4 王传涛;为什么老担心《背影》被删[N];湖北日报;2014年
5 贵州省兴义市郑屯镇中学 杨云霞;浅析《背影》中的教学与审美教育[N];贵州民族报;2014年
6 ;从《背影》风波看人文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林 非;《背影》对于我的影响[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陈熙涵;关于亲情的文字,《背影》之后我们读什么?[N];文汇报;2013年
9 甘谷县大石学区 汪进义;浅析《背影》一文的主题[N];甘肃日报;2010年
10 乔杉;《背影》“中枪”呼唤教材编写改革[N];工人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代华;朱自清《背影》阅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郭增民;语文教材中《背影》主题解读史[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森;微电影《背影》编导阐释报告[D];西北大学;2015年
4 高爱民;《背影》阅读史[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29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029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