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新世纪浙商题材电视剧的经济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7 21:58
【摘要】:近年来,浙商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类题材电视剧依托电视等文化媒介,以其特有的浙商形象为故事素材、浙商精神为文化资源,结合电视剧创作的叙事结构与审美体验,呈现了浙商作为中国第一大商帮在行商、经商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及伦理道德,重现和建构了浙商的创业传奇及人性的价值审视。可以说,浙商题材电视剧的蓬勃发展既是对新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创作需求,也是对社会伦理体系回归的时代需求。本文以叙事学为理论架构,经济视角为阐释切入点,选取新世纪以来的浙商题材电视剧作为研究文本,进行镜像梳理与叙事分析。 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首先梳理了浙商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影像文本的纵向比较,得出该类剧的时代特征:90年代发展初期,电视剧的取材注重于改革开放后经济事件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新世纪以来,电视剧在形象创作上增强了叙事性与可塑性,丰富了浙商题材电视剧。其次阐述了经济叙事的特征与功能,并以此为浙商题材电视剧的文本研究提供落脚点。第二部分则通过对多部电视剧文本的叙述背景、事件编排、经济参与下的情感价值观的嬗变等把握浙商剧经济叙事策略的宏观走向:主要从经济视角和经济话语两方面分析。作为商业题材电视剧,经济是建构文本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浙商题材电视剧中,故事的发展紧紧地扣住经济萧条和经济变革的历史大背景,将叙事主题切入到具体小事和日常生活中,成为叙事的独特视角;同时,以经济数字、经济政策语言、经济术语等构建起的叙述语境,传达出浓郁的经济色彩,也成为该类剧区别于其他类型电视剧的标签之一。“故事的动力是人物和人物关系”。因此,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经济参与下人物关系的结构变化,得出影响人物关系的始终因素——始于经济、止于伦理。人物的经济意识、经济行为、经济压力,都将成为影响事件及人物命运的重要推手。不仅如此,经济元素还承担催化剂功能,加速或减弱人物的关系。而有关行动元的分析划分,则彰显了经济叙事下的人物特征,清晰了人物及人物关系在故事发展中的变与不变,明确了经济之于人物及行为的因果关系。第四部分分析经济叙事空间。主要结合浙江商人从商的特色,分别从全球化跨界叙事空间——三个浙江(本土浙江、省外浙江、海外浙江),及经济叙事中的情节转点——呈会、同乡会来分析,真实还原了一定语境下浙商的生存情状及现代主体的社会意识等。文章的第五部分主要探讨浙商题材电视剧的三种经济叙事模式:分别为聚散离合模式、叛逆——回归模式、破产——成功模式。故事中,“人物关系的聚与散”、“故事线索的离与合”、人物轨迹的去与归、经济活动中的反哺行为、从无到有的经济行径等,明确了浙商题材电视剧的叙述方式,使不同的电视剧在创作中呈现出一般规律,从而清晰该类剧的创作特征及文本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建文;论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从《红岸——邓小平在1929》等三部电视剧说起[J];南方文坛;2002年01期

2 任民;论电视剧创作的人民群众观[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3 宋延平;崇尚人性 讴歌美好——评电视剧《相依年年》[J];当代电视;2002年07期

4 张志君;论电视剧的社会制约[J];当代电视;2002年10期

5 吕爱华;注重提高电视剧化妆人员的素质[J];当代电视;2002年11期

6 张仲年;对电视剧本性的再认识[J];戏剧艺术;2002年06期

7 邹庆芳;真实美感出深山——浅谈电视剧《大山深处的110》[J];电视研究;2002年05期

8 孙萌;现实题材电视剧发展趋向及存在的问题[J];电视研究;2003年02期

9 张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与碰撞——戏曲电视剧创作难点及应对策略[J];电视研究;2003年11期

10 张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与碰撞——戏曲电视剧创作难点及其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兴叶;;关于电视剧发展的四点想法[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2 张仲年;;对电视剧的本性再认识[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3 马相武;;论电视剧中的日常生活[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4 侯洪;孙莉;谭俐莎;;论西部电视剧的命名、书写与传播生态及其思考[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5 吴秋雅;;另一种广告媒介——重新思考电视剧的传播行为与社会角色[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6 戴清;;中国电视剧的镜语特色反思[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7 李庚;;电视剧中的性别符号体系解析[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崔银河;;内蒙古电视剧三十年[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9 唐海;;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的特点及有关思考[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10 刘大敏;;从电视剧的播出探求与受众群体的关系[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晔原;现实题材电视剧渐成热点[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李春利;电视剧市场新格局[N];光明日报;2003年

3 仲呈祥;2003中国电视剧创作回眸[N];光明日报;2004年

4 张未民;现实精神与电视剧[N];光明日报;2004年

5 李伟 本报记者 吴利红;电视剧青睐“还俗”[N];黑龙江日报;2005年

6 洪伟成 吴海云;2003:荧屏电视剧丰收[N];解放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于雁宾;坚持文化生产力观念 打造吉林电视剧精品[N];吉林日报;2003年

8 记者 张玉芬 于雁宾 张秀安;贯彻“三贴近”要求 繁荣电视剧创作[N];吉林日报;2003年

9 胡恩;电视剧:与观众同心 与时代同步[N];人民日报;2004年

10 袁丁;电视剧:荧屏争奇斗艳[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流萤;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2 杜莹杰;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张永峰;中国电视剧的生产体制与人格形象(1979-1993)[D];上海大学;2011年

4 李兴亮;世纪之交的清朝题材电视剧现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张斌;现代性视域里的中国家族电视剧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6 马琳;电视剧传播框架中的女性: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段一;类型电视剧研究: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宋洁;论中国电视剧的崇高范畴[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9 金花子;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赵淑梅;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箫;我国地域文化视域中的电视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吴晔;从江苏电视剧的两次浪潮看电视剧创作规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鑫;文化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殷汝姗;中美家庭题材电视剧《金婚》和《吉尔莫女孩》的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高子茗;论电视剧复线结构艺术[D];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

6 张艳;新世纪中国特情电视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嫔;浙江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8 张忠仁;内地与香港“商战题材”电视剧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9 高冠琳;山东电视剧地域文化特色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高文莉;中美电视剧制播模式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7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537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b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