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场景的内在表达——《死者田园祭》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00:59
  场景在实验电影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地位,场景可以表达观念,可以参与叙事,还可以通过置换与转换表达内在的思维活动。对实验电影《死者田园祭》中场景的内在表达作个案分析,这种分析的方法给实验电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延展空间,无论是实验电影的叙事和意义上的表达,还是视觉的丰富、观念的表现等,都体现出场景的内在表达对于探索实验电影语言的重要性。因此,可以通过对其语言的实验性、当代性、开放性的特征,来分析其介入实验电影中的意义。 

【文章来源】:凯里学院学报. 2020,38(02)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场景的内在表达——《死者田园祭》个案研究


《死者田园祭》影片截图

田园,死者,影片,场景


在影片中间段落,“少年的我”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邻居家的姐姐。姐姐有着悲惨的人生,被邻居买来当媳妇,“少年的我”对姐姐有某种单纯的爱意。在“恐山”找到了姐姐,而姐姐与自己情人在一起聚会。这里临时躲避的场景很具有装置性(如图2),首先,在影片中改变了它的使用功能,房子本是用来遮风避雨的,这个临时居住的场景四周没有墙壁,在这里是供人观赏的、象征性的装置,也是一个理念的传达,象征着姐姐向往自由,向往自己主宰自己的世界。当然用这种方式也很好地体现了这是临时的居所。当“少年的我”第一次来到这四周没有墙壁的“室内空间”,是推门而入的,这体现了东方哲学的观念。而把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运用“装置”的方式使其很难分辨彼此,其实都体现了寺山修司对于时空的观念,时空是可以交织的,形成时空的“灰色地带”。场景的观念表达在实验电影的美术中进行了很多尝试,本片中还有很多场景都是对时间和空间观念上的表达,利用看似故意、装置性的场景构造出幻影一般的视觉体验,从中也能感受到寺山修司用心去创造一个主观场景,看上去也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传达出的是导演精神上与内心世界的独白。

田园,影片,死者,场景


影片开头的第一个镜头,“孩童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的场景就参与了叙事(如图3)。导演把场景设定在墓地,让观者视觉上所看到的场景与脑中所联想到的意义产生关联。一群小孩在墓地玩捉迷藏,一个小孩用手蒙住了自己的脸,站在镜头前面,其他小孩跑向墓地藏在了墓碑后,再从墓碑后面走出来就成年了,墓地很明显地具有了叙事性。孩童和墓地分别代表着生命开始与生命结束的叙事性,而在墓地后面走出的是成年人,能感觉到时间性,时间在某个特定的短时间与小孩长大变为成人的时间感觉是等同的,没有墓地参与叙事,这种效果自然表达不出来,在这里也为整个影片的场景叙事奠定了异化感。如果换成别的场景自然就没有这种叙事与表达效果。(二)“少年的我”偷窥孕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实验电影与实验影像研究[J]. 刘旭光.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2(04)



本文编号:3124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124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6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