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种族时代”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建构——以近十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3 20:04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在近十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项中(包括提名)的黑人电影中,黑人形象的构建也发生了转变。黑人电影作为现实社会中种族问题的映射,其中黑人形象的身份认同、叙事功能、文化意涵均体现出"后种族时代"的明显变化。
【文章来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20(03)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为奴十二年》的符号学矩阵
随着美国黑人运动的发展,黑人电影中的种族形象间不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关系。图2所示是电影《绿皮书》的人物身份和叙事关系的符号学矩阵。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唐·谢利打破了黑人电影中的固有形象,他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艺术家,拿着白人社会认可的博士学位,在他黑色的皮肤下,是一个符合白人社会完美形象的高级知识分子。其保镖托尼则是一位性格粗鄙、做事鲁莽的白人,他热爱黑人音乐、爱吃炸鸡,干着底层工作,领着微薄薪水,反而有着传统社会所谓“黑人”的特质。钢琴家和保镖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种族差异的认知,两人建立友谊的过程中,钢琴家慢慢接受了自己黑人的身份及同族群的文化。影片展现出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碰撞、交融。在影片《黑色党徒》中,黑人主角为了伪装成卧底打击3K党,不得不操着白人口音辱骂黑人同胞;《逃出绝命镇》以交换身体为故事核心,将白人的大脑换至黑人的身体中,建构了一批有着种族主义思想的黑人形象;《黑豹》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没有被白人发现的虚构的黑人国度瓦坎达,有着远超白人的先进科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这些行动元符号之间的冲突中不难发现,“后种族时代”的黑人电影不再局限于种族之间的冲突,而开始淡化肤色的特质,更多转向批判暴力、战争、无政府主义等带有普遍性和国际性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去种族化”:奥巴马的种族政治策略[J]. 朱全红. 历史教学问题. 2017(01)
本文编号:3566895
【文章来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20(03)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为奴十二年》的符号学矩阵
随着美国黑人运动的发展,黑人电影中的种族形象间不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关系。图2所示是电影《绿皮书》的人物身份和叙事关系的符号学矩阵。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唐·谢利打破了黑人电影中的固有形象,他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艺术家,拿着白人社会认可的博士学位,在他黑色的皮肤下,是一个符合白人社会完美形象的高级知识分子。其保镖托尼则是一位性格粗鄙、做事鲁莽的白人,他热爱黑人音乐、爱吃炸鸡,干着底层工作,领着微薄薪水,反而有着传统社会所谓“黑人”的特质。钢琴家和保镖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种族差异的认知,两人建立友谊的过程中,钢琴家慢慢接受了自己黑人的身份及同族群的文化。影片展现出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碰撞、交融。在影片《黑色党徒》中,黑人主角为了伪装成卧底打击3K党,不得不操着白人口音辱骂黑人同胞;《逃出绝命镇》以交换身体为故事核心,将白人的大脑换至黑人的身体中,建构了一批有着种族主义思想的黑人形象;《黑豹》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没有被白人发现的虚构的黑人国度瓦坎达,有着远超白人的先进科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这些行动元符号之间的冲突中不难发现,“后种族时代”的黑人电影不再局限于种族之间的冲突,而开始淡化肤色的特质,更多转向批判暴力、战争、无政府主义等带有普遍性和国际性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去种族化”:奥巴马的种族政治策略[J]. 朱全红. 历史教学问题. 2017(01)
本文编号:3566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56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