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与《海角七号》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07:15
本文关键词:《悲情城市》与《海角七号》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影片《悲情城市》的故事背景是,1945年,日本投降,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台湾九份的林家,因为时代的转折,也面临巨大变化。从林家老父在豪气万千地述说自己在年轻时是如何的意气风发,到片尾在发疯的儿子陪伴下默默的吃着饭,可以看到这一家庭从辉煌到没落的转变。在当时社会环境下,长子林文雄继承父亲家业,但也肩负起一家大小的重担。从片头下一代出生到老三走私的承担、老四生意的关爱,站在家中最高点照顾全家,是当时社会所赋予家长的角色与要求。片中女主角宽美贯穿全剧,以旁白发言,对于自己和家人充满了无限的关心与关爱;对于男主角文清,她完整地展现出当时女性在爱情相处上总是默默的付出的态度。60年后,电影《海角七号》就与《悲情城市》有很多的不同。比如其中角色在爱情上自我意识的抬头:爱上了,就不管其他相对而言,男女主角经历了冲突、亲密后,马上就可以爱上,享受快餐式的爱情,这和传统爱情观念大相违背。另外,扮演父亲角色的代表,在外呼风唤雨,但是回到家仍然和子女用平等沟通的方式来表达想法,也完全不同于传统家父式的威权管理方式。这两部电影所呈现的父亲和爱情的观点,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与变化。这表面来说是其中人物内心思想上的不同与变化,其实更大的原因是受到台湾社会急剧转变的影响。台湾社会环境在这么短的时间可以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数十年的时间可相比历史上的数百年。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国际的情势变化,再加上人民接触世界的管道变多,除了提升生活水平外,也同样刺激思想上转变。从电影呈现内容以及所包含的意义精神来看,《悲情城市》中父亲的角色是家中的支柱,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男权人物的代表,也是权威的象征,而剧中的女性则是传统妇女的代表,一心为着爱的人付出。《海角七号》则是具有非常明显的现代性,剧中的父亲以沟通、讨论的方式来表达彼此想法,而涉及到爱情观,则大都分是以利益的角度来看待的,自我意识非常膨胀。台湾虽然处于“东亚岛练”的中心,但是因为政治上被孤立,不得不开放经济以求发展。因为环境开放,大多数人和当时国势比较强盛的西方世界开始比较多的接触。年轻人大量出国留学,除了带回知识,也带回许多不同的社会观念,不但影响他们自己的想法,也让整个社会观念有了比较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然也很直接影响到男性对于父亲一职的诠释,改变女性对于爱情观见解等等。所有这些,都在电影《悲情城市》和《海角七号》中得到很好的印证,因此,对于这两部影片的比较研究,其实也是对台湾地区近60年来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的研究。
【关键词】:《悲情城市》 《海角七号》 父亲角色 爱情观 社会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6
- 第一节:研究动机9-10
- 第二节:文献探讨10-14
-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创新14-16
- 第一章:《悲情城市》创作环境与思想主题16-20
- 第一节:创作环境16
- 第二节:思想主题16-20
- 第二章:《海角七号》创作背景与思想主题20-23
- 第一节:创作背景20
- 第二节:思想主题20-23
- 第三章:同中有异的父亲角色23-30
- 第一节:台湾电影中的父亲角色23-25
- 第二节:《悲情城市》的父亲25-26
- 第三节:《海角七号》的父亲26-28
- 第四节:台湾社会发展对父亲角色的影响28-30
- 第四章:爱情价值观的变化30-36
- 第一节:《悲情城市》的爱情价值30-32
- 第二节:《海角七号》的爱情观32-33
- 第三节:台湾社会发展对爱情观的影响33-36
- 结语36-38
- 参考文献38-40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0-41
- 致谢41-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瑶t$;;解读偶像剧对东亚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J];今传媒;2012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悲情城市》与《海角七号》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64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