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2-10-19 08:25
电影的发明是从纪录电影开始的,一部影视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包含纪录影像在内的影视艺术发展史。技术是带有双面性的,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作用必然是双重的。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技术使用,可以在逼真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准确认知,提高认知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审美意象,扩展审美空间,提升审美境界,使人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如果应用得不好,则容易在逼真的外衣下制造假象,或流于自然主义的纪录,或技术主义的炫耀使用,则会抑制审美意象的形成,使人作茧自缚。影视技术具有逼真纪录、揭示和再现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这种优势在通向更高艺术境界的道路上不应该成为前进的障碍与桎梏。当下,人成为主体并日益以图像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影视技术的首要功能在于纪录和揭示,然后才是基于此之上艺术想象力的放飞。本文基于对影视技术发展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考察,结合纪实美学,提出了“影像茧房”的概念。具体路径是:首先,在实践上,“影像茧房”概念的形成得益于VR纪录片创作中周围沉浸式的视觉感受;在理论上,结合技术哲学、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层层推进和展开,在“人—技术—世界”关系的梳理中,根据唐·伊德提...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技术的概念
二、影视技术的概念
三、“影像茧房”的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核心文献综述
二、直接相关文献综述
三、间接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难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影像茧房”的理论来源及纪实美学的支撑
第一节 技术哲学视阈下的技术与影视技术
一、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启示
二、卡普的“器官投影说”及启示
三、唐·伊德的技术具身理论及启示
第二节 技术、身体与知觉
一、诗性智慧与具身认知思维
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及启示
三、格式塔心理学及启示
第三节 纪实美学理论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一、“完整电影”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二、“物质现实的复原”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三、技术复制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第四节 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学视角下的透视
一、技术美学对技术的透视
二、技术艺术学对影视技术的透视
三、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和相异性
第二章 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其规律性
第一节 从纪录片史看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
一、影视技术对早期纪实美学的直接推动
二、影视技术对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直接推动
三、影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纪实风格多样化的推动
第二节 从影视媒介史看影视技术的促进作用
一、摄影技术与精确写真
二、电影技术与照相的外延
三、电视技术及数字化趋势
第三节 从影视技术的规律性看“影像茧房”的必然性
一、跨时空的具身认知
二、全感官的具身认知
三、重量和质量的具身认知
第三章 “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
第一节 “影像茧房”的分层结构
一、外部结构:人—影像—世界
二、内部分层:意义链的延伸
三、影像茧房的中心:受众
第二节 纪录片影像与社会认知
一、生存之镜:纪录片的社会认知
二、微相学:形神兼备的直观
三、VR全景纪录片与虚拟认知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真的解构与反证
一、数字技术对真实的挑战与解构
二、解构的反证:拼贴与蒙太奇
三、真实的过程、后台及注脚
第四章 前沿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
第一节 前期拍摄技术的应用
一、镜头:电影眼睛
二、视角:时空的改变
三、运动:辅助设备的使用
第二节 后期制作技术的应用
一、非线编技术与非线性思维
二、动画CG对情景再现的推动
三、媒资系统对文献纪录片的推动
第三节 影视传播技术的应用
一、媒介融合下的多渠道传播
二、媒介融合下的多屏幕收看
三、媒介融合下的网络化生存与传播
第五章 作茧自缚与化茧为蝶
第一节 镜子到艺术:诗意的提升
一、视听意象:官止神行
二、审美思辨与朴素之美
三、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第二节 纪录片的矛盾与伦理困境
一、真实与伦理的矛盾
二、真实与审美的矛盾
三、真实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第三节 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一、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
二、技术代码与编码
三、危险与拯救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视节目拍摄轻型趋势探讨——SMG新闻、专题纪录片及真人秀节目制作中的轻型设备使用[J]. 顾婉卿,汤捷,黄海,王岑巍. 影视制作. 2018(07)
[2]艺术与科学:艺术学学科“双一流”建设的一种设想[J]. 仲呈祥,冯巍. 艺术百家. 2018(01)
[3]技术对艺术的颠覆:艺术分类的新维度[J]. 蓝凡. 艺术百家. 2018(01)
[4]竖屏——短视频行业的新格式[J]. 顾洁,王璐璐. 东南传播. 2017(09)
[5]当代中国艺术科技学的建构[J]. 田川流. 艺术百家. 2017(02)
[6]论象征的三元结构及其内在逻辑——对象征结构经典模式理论的反思[J]. 王海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06)
[7]追问“什么是科学”的当下意义[J]. 吴国盛. 民主与科学. 2016(05)
[8]HDR:创造沉浸体验式“真”影像——兼论光与影像的关系[J]. 张宁,毕根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8)
[9]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观念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J]. 楚小庆. 艺术百家. 2016(01)
[10]从逻辑到时间性——理解《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的一个关键视角[J]. 帅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博士论文
[1]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1978-2015)[D]. 苗元华.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研究[D]. 蒋尧尧.辽宁大学 2015
[3]现象学视域下的纪录片审美经验研究[D]. 姚洪磊.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影像的历史书写[D]. 陈婷.复旦大学 2012
[5]电视艺术影像思维论[D]. 刘荃.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1978-2008)[D]. 宋素丽.中国传媒大学 2008
[7]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形态论[D]. 陈友军.中国传媒大学 2007
[8]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 李显杰.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论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中媒介与技术、艺术、受众的关系[D]. 王新蕾.山东大学 2013
[2]技术时代的艺术[D]. 沈德康.四川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93030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技术的概念
二、影视技术的概念
三、“影像茧房”的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核心文献综述
二、直接相关文献综述
三、间接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难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影像茧房”的理论来源及纪实美学的支撑
第一节 技术哲学视阈下的技术与影视技术
一、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启示
二、卡普的“器官投影说”及启示
三、唐·伊德的技术具身理论及启示
第二节 技术、身体与知觉
一、诗性智慧与具身认知思维
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及启示
三、格式塔心理学及启示
第三节 纪实美学理论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一、“完整电影”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二、“物质现实的复原”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三、技术复制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第四节 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学视角下的透视
一、技术美学对技术的透视
二、技术艺术学对影视技术的透视
三、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和相异性
第二章 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其规律性
第一节 从纪录片史看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
一、影视技术对早期纪实美学的直接推动
二、影视技术对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直接推动
三、影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纪实风格多样化的推动
第二节 从影视媒介史看影视技术的促进作用
一、摄影技术与精确写真
二、电影技术与照相的外延
三、电视技术及数字化趋势
第三节 从影视技术的规律性看“影像茧房”的必然性
一、跨时空的具身认知
二、全感官的具身认知
三、重量和质量的具身认知
第三章 “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
第一节 “影像茧房”的分层结构
一、外部结构:人—影像—世界
二、内部分层:意义链的延伸
三、影像茧房的中心:受众
第二节 纪录片影像与社会认知
一、生存之镜:纪录片的社会认知
二、微相学:形神兼备的直观
三、VR全景纪录片与虚拟认知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真的解构与反证
一、数字技术对真实的挑战与解构
二、解构的反证:拼贴与蒙太奇
三、真实的过程、后台及注脚
第四章 前沿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
第一节 前期拍摄技术的应用
一、镜头:电影眼睛
二、视角:时空的改变
三、运动:辅助设备的使用
第二节 后期制作技术的应用
一、非线编技术与非线性思维
二、动画CG对情景再现的推动
三、媒资系统对文献纪录片的推动
第三节 影视传播技术的应用
一、媒介融合下的多渠道传播
二、媒介融合下的多屏幕收看
三、媒介融合下的网络化生存与传播
第五章 作茧自缚与化茧为蝶
第一节 镜子到艺术:诗意的提升
一、视听意象:官止神行
二、审美思辨与朴素之美
三、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第二节 纪录片的矛盾与伦理困境
一、真实与伦理的矛盾
二、真实与审美的矛盾
三、真实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第三节 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一、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
二、技术代码与编码
三、危险与拯救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视节目拍摄轻型趋势探讨——SMG新闻、专题纪录片及真人秀节目制作中的轻型设备使用[J]. 顾婉卿,汤捷,黄海,王岑巍. 影视制作. 2018(07)
[2]艺术与科学:艺术学学科“双一流”建设的一种设想[J]. 仲呈祥,冯巍. 艺术百家. 2018(01)
[3]技术对艺术的颠覆:艺术分类的新维度[J]. 蓝凡. 艺术百家. 2018(01)
[4]竖屏——短视频行业的新格式[J]. 顾洁,王璐璐. 东南传播. 2017(09)
[5]当代中国艺术科技学的建构[J]. 田川流. 艺术百家. 2017(02)
[6]论象征的三元结构及其内在逻辑——对象征结构经典模式理论的反思[J]. 王海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06)
[7]追问“什么是科学”的当下意义[J]. 吴国盛. 民主与科学. 2016(05)
[8]HDR:创造沉浸体验式“真”影像——兼论光与影像的关系[J]. 张宁,毕根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8)
[9]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观念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J]. 楚小庆. 艺术百家. 2016(01)
[10]从逻辑到时间性——理解《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的一个关键视角[J]. 帅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博士论文
[1]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1978-2015)[D]. 苗元华.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研究[D]. 蒋尧尧.辽宁大学 2015
[3]现象学视域下的纪录片审美经验研究[D]. 姚洪磊.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影像的历史书写[D]. 陈婷.复旦大学 2012
[5]电视艺术影像思维论[D]. 刘荃.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1978-2008)[D]. 宋素丽.中国传媒大学 2008
[7]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形态论[D]. 陈友军.中国传媒大学 2007
[8]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 李显杰.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论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中媒介与技术、艺术、受众的关系[D]. 王新蕾.山东大学 2013
[2]技术时代的艺术[D]. 沈德康.四川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93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69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