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马俪文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00:05

  本文关键词:马俪文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俪文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创新价值


【摘要】:纵观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银幕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在男性导演书写下银幕上的女性形象承载特定时代的精神伦理价值。新世纪以来,青年电影导演日益浮出水面。因为年轻,他们偏激与锐气、稚拙与纯熟赫然并存。因为年轻,他们用独特的视角阐述着丰富的当代世态人情。女性青年导演的创作日益活跃,向观众交出不错的答卷。女性青年导演的创作日益活跃,向观众交出五彩纷呈的视觉和感官盛宴。放眼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史,电影银幕上并不乏那些经典的女性形象。女性导演的作品,与男性导演对电影银幕上的那些经典女性形象塑造拥有着不同的精神伦理价值观。尤其是新生代女导演将目光投向女性主体,以细腻的笔触描述女性的生活际遇和感情世界。作为新生代女导演的马俪文,在艺术和商业中的电影创作具有截然不同的风格,反映出她具有较强的个人艺术追求和鲜明的个人特征。时至今日,新生代女导演将目光投向女性主体,以细腻的笔触描述女性的生活际遇和感情世界。马俪文在艺术和商业中的电影创作具有截然不同的风格,却反映出她具有较强的个人艺术追求和鲜明的个人特征。马俪文在早期执导之路颇为艰辛,所以后来自愿并且主动向商业电影转型。在《桃花运》和《巨额交易》中,马俪文充分寻找商业资源,逐渐背离了电影赖以生存的艺术性。马俪文在保持电影人独立的思考与态度,找出商业与艺术之路,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而不是商业复制品。本文将以马俪文的电影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力图透析电影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从理论意义上看,纵观当今的世界电影导演,是以男性导演为主流,女性成名导演寥寥无几。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力图对马俪文电影中女性的形象发展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揭示马俪文作为女性导演,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和价值观和不同阐释和理解,本文对她的作品进行研究,也将进一步丰富女性主义意识相关理论。从现实意义上看,伴随着我国女性导演群体的逐渐发展,她们所创作的女性形象也耐人寻味,也促使人们认真地进行研究。本文对马俪文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于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人物形象塑造中,通过女性工作、情感生活的刻画,体现了导演对于女性的关怀,展现出阵较强的艺术张力,对于提供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视角,丰富电影艺术创作成果,乃至对当代女性的生活和发展,全社会对于女性的人文关怀都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多学科分析等研究方面,在研究马俪文影视作品的基础上,探讨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蕴含的女性意识,以及在商业化推动下马俪文导演风格的转变。本篇论文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在探讨马俪文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分析马俪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指出论文的创新点。正文第一章是马俪文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策略。笔者从男性角色的反衬、多视角的刻画、诗意化的表达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二章是马俪文电影作品女性形象的价值内涵。笔者从传统道德规训和男权话语表达的女性形象,现代女性价值观影响下的女性形象,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三个层面进行探讨。第三章是马俪文电影创新价值分析。笔者从性别观念的转变、婚姻地位的重建、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比了马俪文前后作品,指出马俪文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电影,保持电影人独立的思考与态度,找出商业与艺术之路,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而不是商业复制品。进一步提出马俪文应结合她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深入挖掘男女形象不同背后的根源,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突破创作的瓶颈,适应当前多元化、国际化的电影艺术发展需求,从而对电影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马俪文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创新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s7-9
  • 绪论9-16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 1.研究背景9
  • 2.研究意义9-10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国内研究现状10-12
  • 2.国外研究现状12-13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3-14
  • 1.研究思路13
  • 2.研究方法13-14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14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14-16
  • 1.电影作者——马俪文14-15
  • 2.女性主义艺术特征15-16
  • 第一章 马俪文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策略16-22
  • 第一节 反衬策略16-18
  • 1.利用男性角色的缺失反衬女性形象16-17
  • 2.利用男性特质弱化反衬女性形象17-18
  •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多人称刻画18-20
  • 1.第一人称的女性形象刻画18-19
  • 2.第三人称的女性形象刻画19-20
  • 第三节 女性形象的诗意化表达20-22
  • 1.通过寓意之象表达女性形象20
  • 2.通过意境之音表达女性形象20-22
  • 第二章 马俪文电影作品女性形象的价值内涵22-31
  • 第一节 传统道德规训和男权话语表达的女性形象22-25
  • 1.男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22-23
  • 2.传统道德规训对女性的刻板界定23-24
  • 3.传统贞节观与现代性观念的冲突24-25
  • 第二节 现代女权价值观影响下的女性形象25-28
  • 1.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25-26
  • 2.内在孤独焦灼的个体26-27
  • 3.生活困境中的坚强者27-28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中的女性形象28-31
  • 1.视觉和欲望消费的客体28
  • 2.现代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28-29
  • 3.都市理想爱情的落空者29-31
  • 第三章 马俪文电影创新价值分析31-36
  • 第一节 社会伦理价值取向31-33
  • 1.性别观念的转变31-32
  • 2.婚姻地位的重建32-33
  • 第二节 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33-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40
  • 附录40-41
  • 致谢41-4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宏英;;马俪文:爱与诚意比语言更有力[J];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2008年05期

2 杨天东;;遍尝苦乐《桃花运》 专访导演马俪文[J];电影;2009年01期

3 潘婕;黄寅申;;马俪文 “巴多胺”幸福论[J];东方电影;2012年01期

4 马俪文;吴冠平;;他叫刘跃进——马俪文访谈[J];电影艺术;2008年02期

5 陈佳君;;从人情关系模式剧作的角度看马俪文电影[J];电影文学;2009年01期

6 黄亚清;;马俪文电影的叙事话语构建[J];当代电影;2010年09期

7 李婧;赵世佳;;从马俪文的电影谈新生代电影发展趋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5期

8 杨晓林;;马俪文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论[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尹晓利;;马俪文的电影之“道”——马俪文转型前后作品创作风格比较[J];电影评介;2012年17期

10 秦喜清;;从女性主体到阳刚特质——马俪文作品的性别表达解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娟;马俪文:在实践中慢慢摸索[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端木晨阳;马俪文:《桃花运》是中国爱情大观的缩影[N];中国电影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晋锋;马俪文:导演法则适者生存[N];中国电影报;2005年

4 李真慧;玉女姚星彤出演女主角[N];中国电影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孙永杰;一身正气驱邪恶[N];抚顺日报;2006年

6 记者 端木晨阳;银都寰亚安乐携手打造《桃花运》[N];中国电影报;2008年

7 记者 端木晨阳;《桃花运》双“官网”新浪启动[N];中国电影报;2008年

8 吴丹;我叫刘跃进:一个新鲜的“怪物”[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本报三亚专稿 记者 翟晓林;记者无奈看“金鸡”[N];长江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爱妮;马俪文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陶圆;艺术自觉与商业训唤[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谢珊珊;论马俪文的电影创作[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86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586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5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