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电影研究
本文关键词:综艺电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综艺电影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意识形态 价值观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电影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国外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的大量涌入,使中国的电影市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应对外国电影的冲击,从2000年开始,中国电影开始了商业化转型,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但是反观这十几年的电影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电影作品由于过度追求商业利润,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却大打折扣,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综艺电影,不得不说是电影市场对于商业利润追求的一种变异现象——这种将综艺节目直接搬上大银幕攫取高额利润的做法,瞬间在电影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关综艺电影的争论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反对派,认为要树立明确的电影是非观,保护电影本体价值,拒绝快餐式营销;二是拥护派,认为时移世易,时代在变,对待电影的态度也要变,电影和电视同样作为文化产品,不应该有严格界线,把热播电视综艺节目搬上大银幕的尝试,是顺应发展趋势所做的探索,综艺电影存在的合理性也毋庸置疑,关键是要在提高电影质量的同时注意培养和引导电影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欣赏水平,促使中国电影产业真正的多元化良性发展;三是调和派,即呼吁以类型电影、商业电影、实验电影等文化概念对其加以包装。本文从创作者、批评者和受众三个方面入手,以综艺大电影的文本为载体,深入分析为何综艺电影在中国能获得如此好的市场接受度,取得如此好的票房成绩,以及综艺电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综艺电影的研究现状,目前对于综艺电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于它形式的批评上,认为综艺电影根本就不是电影,也有部分研究者对综艺电影持肯定态度,认为它是对中国电影类型的补充。第一章主要是对综艺电影创作的分析,主要从它的创作环境、类型定位和题材偏好入手,分析综艺电影如何选材、定位,它的创作又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第二章是综艺电影批评,主要从价值观、审美和电影功能出发,分析到底是受到何种价值观的影响才导致综艺电影出现,综艺电影在观影过程中的审美缺失和它作为电影艺术的功能缺失。第三章是对综艺电影受众的分析,主要分析综艺电影的受众究竟是哪些群体,为何综艺电影会把目标放在这些群体身上,使它获得高票房的主要因素究竟有哪些。第四章分析综艺电影创作中的误区,笔者认为综艺电影的创作深受市场影响,由于受到商业利润的驱使,它的创作理念出现了一些偏差,只有纠正这些偏差,才能保证综艺电影的健康发展。综艺电影虽然叫座不叫好,但是它确实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某些新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骂而是反思,反思中国电影,反思中国电影产业。
【关键词】:综艺电影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意识形态 价值观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4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3
-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9-10
- 二、综艺电影研究现状10-11
- 三、基本思路11-13
- 第一章 综艺电影创作13-22
- 第一节 创作环境13-16
- 一、影视媒体整合的趋势13-15
- 二、观影态度变化15-16
- 第二节 创作中的类型定位16-18
- 一、青春奋斗17-18
- 二、情感交流18
- 第三节 创作中的题材偏好18-22
- 一、为明星量身定做19-20
- 二、简单有趣的游戏20
- 三、热点话题20-22
- 第二章 综艺电影批评22-32
- 第一节 价值缺失22-25
- 一、精英文化价值体系的逐渐衰落22-24
- 二、大众文化价值体系引导出现偏差24-25
- 第二节 审美缺失25-27
- 一、低俗的审美观25-26
- 二、审美活动中文化的缺失26-27
- 第三节 功能缺失27-32
- 一、社会教育意义的缺乏28-29
- 二、文化功能的缺乏29-32
- 第三章 综艺电影受众32-37
- 第一节 青年观影群体32-35
- 第二节 家庭式观影群体35-36
- 第三节 粉丝群体36-37
- 第四章 综艺电影发展中的误区37-40
- 第一节 盲目追求娱乐化37-38
- 第二节 过分依赖明星的号召力38-39
- 第三节 轻内容而重形式39-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录:综艺电影列表44-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畅;综艺节目的音乐选择[J];当代电视;2000年S1期
2 齐爱军;元素·单元·主持人——综艺节目制作规律探讨[J];电视研究;2003年01期
3 陈炜;;“康熙”来了——台湾综艺节目对大陆同类节目的启示[J];福建艺术;2006年05期
4 梁秉X;;看综艺节目断想[J];当代电视;2007年09期
5 张楠;;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J];当代电视;2008年10期
6 方琼;王鹏;;综艺节目人文化 情感节目综艺化——简析《综艺传奇》之“明星童乐会”对电视情感综艺节目的新探索[J];大舞台;2010年07期
7 蒋宝琛;吕明霞;;台湾综艺节目的批判与反思[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8 朱清河;魏潇;;综艺节目与社会责任——基于央视《我们有一套》节目的分析[J];电视研究;2011年11期
9 李卉妍;关注生活 品味艺术——关于综艺节目编排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05期
10 徐伟;一个别具风格的综艺节目——《正大综艺》与其他综艺节目比较谈[J];中国电视;199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萧盈盈;;中国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及其文化语境[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红;综艺节目让老人笑起来[N];中国社会报;2000年
2 吴学安;综艺节目要走出模仿怪圈[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刘阳;解码卫视综艺节目大战[N];人民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于帆;卫视综艺节目大战,,谁是大赢家?[N];中国文化报;2013年
5 魏青;综艺节目的“流行病”[N];中国文化报;2013年
6 尚雨田;综艺节目该拼什么“大牌”[N];中国艺术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帆;综艺节目最近有点“烦”[N];天津日报;2013年
8 何勇海;综艺节目不能乱贴“中国”标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9 司马童;“哭来哭去”的综艺节目就俗套了[N];工人日报;2013年
10 梁戈逻;舞蹈类综艺节目能否走出“造星”的老套路[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炜;俗世之镜—台湾综艺节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渊文;大陆与台湾栏目型综艺节目制作业价值链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董玲玲;综艺节目引进中的本土化创新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3 戚琪然;韩国综艺节目的探析与借鉴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4 李海玲;湖南卫视综艺节目联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5 平思;同质化背景下我国综艺节目品牌化发展路径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吴琼;从模式引进实践看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的能动策略[D];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
7 王琳;我国文化产品创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8 刘健;综艺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项用斌;《中国好声音》主流受众心理及媒介使用行为调查[D];南京大学;2016年
10 李梁;综艺节目品牌植入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64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66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