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后现代视域下的李安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1:28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视域下的李安电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安电影 后现代 多重文化 性别秩序 逻各斯中心


【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全球进入了文化工业时期,与解构主义息息相关的后现代哲学登上了历史大舞台,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后现代起源于文学艺术领域,广泛出现并延伸至各个领域,最终汇流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文化思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后现代主义理论运用于电影研究,从后现代的视域赏析电影。李安作为一名具有跨文化身份的独特导演,其电影作品中也跨越了中西文化的界限,并对边缘化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李安的电影不仅在票房和口碑上颇获好评,多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而且在学术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其本人也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位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本文试图以后现代角度来解析李安导演的电影,通过三个方面从后现代视域对李安导演的十二部电影进行了分析。其中,绪论主要是对后现代及后现代电影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的李安导演电影研究进行了归纳;第一章主要从中西文化的对立解构、跨越融合分析李安导演电影中的文化多元性;第二章则从性别秩序的解构、重构、跨越来解析李安导演在其电影中对于传统性别秩序的瓦解、对于男性中心地位的消解、女性性别地位的提升,以及边缘化性别角色“同性恋”从“他者”地位试图走向中心并对传统性别界限的模糊和跨越;第三章则着重探讨了关于传统西方理性中心主义在李安电影中的解构以及李安电影中所展现的非理性叙事,以及最终所表达出的一种对于一切对立结构界限的模糊、中心的流动的后现代性;结语则对李安电影所表达出的“包容性”、“多元化”和“不可言说”等后现代性进行了总结。李安电影打破了商业与艺术、主流与边缘的界限,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对现代哲学的二元对立结构进行了瓦解,其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从后现代视域对李安电影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发掘,有助于华语电影的全球化发展及东方文化输出,十分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安电影 后现代 多重文化 性别秩序 逻各斯中心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第一节 李安导演及其作品介绍10-13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一、对于李安及其作品研究的文章和著述13
  • 二、针对李安电影文本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13-16
  • 第一章 后现代及后现代电影16-21
  • 第一节 “现代”与“后现代”16-18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电影18-21
  • 第二章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多元与“去中心化”21-29
  • 第一节 李安电影中中西会通的后现代哲学21-25
  • 一、中西哲学的后现代会通21-23
  • 二、李安电影中的庄子哲学与后现代哲学23-25
  • 第二节 跨文化下的后现代身份危机与建构25-29
  • 一、身份认同危机25-26
  • 二、李安作品中对身份认同危机的化解26-29
  • 第三章 消解性别界限—性别秩序的重建29-41
  • 第一节 消解传统性别秩序的中心——男权的坍塌30-34
  • 一、李安电影中的男权形象建构30-31
  • 二、李安电影中的男权中心形象坍塌31-33
  • 三、男性中心下边缘与中心的对话和理解33-34
  • 第二节 女性的崛起34-37
  • 一、李安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34-35
  • 二、李安电影中女性形象的中心叙事35-37
  • 第三节 性别跨越与酷儿认同37-41
  • 一、酷儿电影37
  • 二、模糊的性别界限与流动的“性”身份37-41
  • 第四章 困境与突围—理性与感性对立结构的瓦解41-47
  • 第一节 李安电影中的非理性叙事41-44
  • 一、身体与欲望枷锁的解开41-42
  • 二、李安电影中含蓄的身体表达与反叛的欲望颠覆42-44
  • 第二节 理性或感性?怎么都行44-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凯;;谈美术教育引进后现代精神之选择[J];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10期

2 史瑞杰;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坐标选择[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倪钢;后现代精神的科学取向和价值取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王姗姗;;美术教育引进后现代精神的必要性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12期

5 王世城;走出迷雾:从“后现代”到“现代”[J];文艺争鸣;1999年03期

6 陈爱华;;后现代视阈中的科学伦理之维[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1期

7 张冉;;迪士尼的后现代精神[J];电影文学;2009年15期

8 陈爱华;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的伦理意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王治河;;建设性后现代有情法(上)[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10 张之沧;“后现代”道德[J];人文杂志;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桂权;;论玻姆哲学的后现代精神[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践;;第二十六章 以实学精神克服拜金主义[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3 陆扬;;关于后现代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管小其;启蒙的后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宇冰;后现代视域下的李安电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2 孙万菊;从建构后现代精神到建构后现代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贾丽民;对后现代的人性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玉;建设性后现代心理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覃霄;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6 杨静;教育技术发展的后现代解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吕绍勋;后现代进步历史观的消失及其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泽盟;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政治哲学思想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16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716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