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伦理视域下的“文革电影(1966-1976)”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3:15

  本文关键词:伦理视域下的“文革电影(1966-1976)”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革电影” 政治伦理 国家意志 传统家庭伦理观


【摘要】:1966年,一场高举“文化革命”大旗的革命运动,在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争论中拉开了帷幕,在长达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家庭遭破坏、生命被摧残、意识形态颠覆。在千年的古老文明积蓄下标榜了“善与美”的传统伦理几乎成为了这场运动的牺牲品。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界可谓满目萧条,除了京剧与电影外的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几乎没有新的创作发展。“文艺革命”主要由戏剧和电影两种形式作为载体。其中,样板戏全部拍成了电影,而且电影所具备的大众性和制作周期短的特点,以及中国当时存在绝大多数文盲的社会现实等必然或偶然的因素决定了它对民众能够产生其他文艺形式无法相比的鼓动效应。“文革电影”已经不单作为文艺作品存在,更多的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国家政治意志强势体现的载体。可以说,“文革电影”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大众传播体系。本论文从以下三章来阐述了伦理视域下的“文革电影”:第一章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文革电影”不是单纯地受某一种因素(如政治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它是来自电影内部(诸如理论、技术等)和外部(诸如政治、哲学、经济、文艺等)的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化现象。因此,“文革电影”具有其鲜明的特征:第一,它是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内容的反映。第二,是文革背景下艺术形态的理论内核——“三突出”文艺创作原则的体现。“文革电影”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京剧改编的电影,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二是文革后期的故事片,如《海霞》《闪闪的红星》等。第二章主要阐释了政治伦理视域下的“文革电影”,是畸形国家意志的体现。第一,观看“文革电影”是一种全民运动,无论是国家对于“文革电影”的宣传力度,还是民众自觉自愿的观看意愿,都是史无前例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运用各种方式使得这种观看行为带有强迫意味,而对于“电影”特性之一的“商业化”,则完全不予考虑(发行制作全部国有化)。第二,从“集体创作”模式来看,“文革电影”创作举全国之力,召集全国优秀的各方面文艺人才进行集体创作,并且创作人员具有流动性、开放性的特征,避免了“文革电影”的“个人化特质”,但这样的创作模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则不可避免的具有程式化、同质化的特征。第三,从国家化的传播机制来看,由传播的政治化和社会化两点出发,论证“文革电影”在政治伦理强压下,成为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在“文革”这一左倾激进主义盛行的年代,“文革电影”中尤其是“八个样板戏”为主的电影,其传播范围、传播种类、学习观看规模都可谓是一种电影传播史上的“奇观”。第三章主要阐释了政治文化伦理的全面置换,以政治伦理置换了传统家庭伦理,政治伦理强压下的性别遮蔽,并在政治伦理的全面指导下塑造人物形象。本章仍然从三方面进行论证。首先,以“阶级仇”置换“民族恨”,从新中国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以“私有制”为其根源的传统家庭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相冲突的社会矛盾两个方面为展开,论证了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其次,由“塑造手法”“英雄特征”“英雄人物的功能”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在政治伦理强压下,以“三突出”原则为创作基准,塑造的“革命英雄”形象。最后,以“性征的遮蔽”“性爱的缺失”“历史必然性”着手,结合电影文本分析了“文革电影”中“革命女英雄”看似光芒万丈,实际则是女性意识的缺失。通过电影——隐蔽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不遗余力的传播着极左政治意识形态对女性性征的否定,对正常人性中性爱观念的否定。结语部分则通过“文革电影”的经验教训,展望“主旋律”电影的未来。
【关键词】:“文革电影” 政治伦理 国家意志 传统家庭伦理观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4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0
  • 二、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10-11
  • 三、研究现状11-12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2-14
  • 第一章 文革十年电影发展流变14-22
  • 一、十年“文革电影”的历史语境14-15
  • 二、十年“文革电影”的社会语境15-18
  • 三、“样板戏”与文革故事片18-22
  • 第二章 政治伦理下畸形国家意志的体现22-33
  • 一、生产机制与放映机制23-25
  • 二、“集体创作”模式25-28
  • (一)开放性26-27
  • (二)流动性27
  • (三)程式化27-28
  • 三、国家化的传播机制28-33
  • (一)传播的政治化28-30
  • (二)传播的社会化30-33
  • 第三章 政治伦理下伦理观念的全面置换33-48
  • 一、政治伦理替代家庭伦理33-37
  • (一)“阶级仇”置换“民族恨”33-34
  • (二)传统家庭伦理观的解构34-35
  • (三)新型家庭的建构35-37
  • 二、“三突出”原则下的个人英雄主义37-41
  • (一)英雄的塑造手法38-39
  • (二)英雄的典型特征39-40
  • (三)英雄人物的功能40-41
  • 三、政治强压下的性别遮蔽41-48
  • (一)性征的遮蔽41-44
  • (二)性爱的缺失44-45
  • (三)历史必然性45-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4
  • 附录54-55
  • 致谢55-57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淼;;文革电影风云录[J];文史精华;2011年01期

2 翟建农;“样板戏电影”的兴衰──“文革电影”:20世纪特殊的文化现象(一)[J];当代电影;1995年02期

3 陈吉德;;文革电影的疾病隐喻[J];学海;2013年06期

4 刘文艳;;“四人帮”的资金控制对文革电影传播的影响[J];金田;2013年08期

5 弘石;;“文革电影”备忘录[J];文化月刊;1994年01期

6 许苏;严英;;时代悲情与美学变奏——略论历史视野下的“文革电影”[J];泰山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7 白春苏;;怀旧与焦虑双重变奏下的《芳香之旅》[J];知识经济;2010年09期

8 陈吉德;;简论文革故事片中的女性形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狄翟;;《决裂》纪事与分析[J];电影艺术;1993年02期

10 狄翟;《海霞》事件本末(上)[J];电影艺术;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主讲人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吉德 本报记者 颜云霞 整理;英雄崇拜和乌托邦的狂欢[N];新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今为;伦理视域下的“文革电影(1966-1976)”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53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853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3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