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仿、仿拟与怀旧——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后现代蜕变
本文关键词:戏仿、仿拟与怀旧——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后现代蜕变
更多相关文章: 戏仿 仿拟 怀旧 西方文艺理论 文化研究 后现代
【摘要】:当代西方文论将"怀旧"(nostalgia)与后现代混搭在一处,这种思路并非只源于詹明信的个人兴趣。事实上,它也存在于哈琴与詹明信有关戏仿(parody)与仿拟(pastiche)的长期争论中。对詹明信来说,"怀旧"显然没有那么广义飘渺而又怅然若失,他直接把怀旧与电影结合(并列)起来、作为例子,用以凸显一个至关重要的后现代文艺策略——(仿拟)"pastiche"。这个策略具有决定性,詹明信把它视作"后现代主义目前最显著的特点或者手法之一"。然而他并未采用直接定义的方式来诠释pastiche,而是将其引入与"风格"和"戏仿"的比较之中。虽然詹明信在他众多的著作里未曾明确地辨析"怀旧"与"pastiche"的关系,但显然在他那里这两个概念趋于一致。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戏仿 仿拟 怀旧 西方文艺理论 文化研究 后现代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艺术的本体观念及其趋向研究”(2014CC0365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媒介文化素养的理论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SKZZA2015014)
【分类号】:J905
【正文快照】: 一、戏仿(Parody)什么是戏仿?《牛津词典》中有这样的定义:“用来模仿原作者或作曲家的一段话、文章、或音乐等的文艺形式,通常是富含夸张和风趣的幽默式模仿。”这个定义看来深受十八世纪荒诞观念的感染。然而哈琴认为我们不应受时间的局限来偏激地看待戏仿,二十世纪把我们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旭东;;试论后现代社会的艺术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10期
2 林玲;;后现代哲学视域下的后现代社会和大众文化表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3 叶秀山;没有时尚的时代?——论“后现代”思潮[J];读书;1994年02期
4 陈晓明,卢彪;后现代科学价值观的新走向[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5 朱存明;;仿像:后现代社会的审美景观[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年09期
6 吕少勇;后现代的离轨者——影片《昨天》评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蔡葵;后现代社会的服装及消费特征[J];装饰;2003年08期
8 俞金尧;令人困惑的“后现代”[J];学术研究;2004年04期
9 姜飞月,王艳萍;从实体自我到关系自我——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我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蓝水,熊筝;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向——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顾凤威;;后现代的审美悖论与马克思的科学预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杜以芬;;“元叙事”的危机与知识合法性的局限——浅谈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的社会学批判[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素琼;顾鸣;;浅议后现代扎染艺术表现新形式[A];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梦阳;;后现代发展观的内容及其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萧萧;;跨界越位的后现代:以林德俊《乐善好诗》为例[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晓;后现代社会视域中教育社会学研究新视点[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上海房地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王磊;土地资源整合理念走向后现代[N];中国建设报;2001年
3 叶涯剑;现代还是后现代:一个伪问题[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舍慧;研究后现代社会理论的一部佳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张小山;谁是后现代社会理论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郑浩;唐·德里罗小说与后现代困境[N];文艺报;2011年
7 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城乡建设科科长 王梦阳;关于珠海发展的后现代思考[N];珠海特区报;2012年
8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后现代社会与有机城市[N];东方早报;2005年
9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著 章戈浩/译 四川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支宇;“后现代死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张翔;迷失于话语与历史之间的“后现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士清;论终极关怀[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梅;消费与媒介视域下的符号化社会[D];山东大学;2016年
2 宋夏;论“自媒体”及其与“后现代”的关联[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帅;解密电影《拆弹部队》中的后现代表征[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4 刘国清;走出后现代社会危机的苦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段玮;后现代社会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6 董亦佳;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与后现代文艺的更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陆静;非确定性知识—后现代视域内的知识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徐磊;后现代电影创作分析及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小凤;超真实的后现代性话语[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廖恒;后现代状态下的时间观念[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22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9222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