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内医疗剧中的医生形象建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年国内医疗剧中的医生形象建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内医疗剧 理想型医生 成长型医生 迷失型医生 人物形象
【摘要】:医疗剧是指立足于医疗行业,以医院或诊室为背景,以一个或几个主要医生为主线贯穿全剧,通过展示医生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状态、工作状态,再现医护人员的职业风范和道德准则,着重对医患关系、职业信仰、个人成长等主题进行荧屏呈现和深度思考,能够反映医护工作者的爱、责任和担当,传递珍爱生命、理解、沟通的价值理念,彰显人性之善恶反应医疗行业存在的社会问题的电视剧类型。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出发,主要运用叙事学中格雷马斯的角色模式理论对近年来国内医疗剧中的医生形象进行研究。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以医疗剧为研究载体,重点分析近年来国内医疗剧中医生形象建构的影响。在医疗剧不计其数的人物形象系统里,有三个核心群体反复出现,即为以主治医生为中心的理想型医生形象、以实习医生为代表的成长型医生形象和迷失型医生形象。本文以这三类医生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运用叙事结构中格雷马斯的角色模式理论来分析医生形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艺术、文化等相关原理展开,从艺术审美角度、形象的文化价值予以探讨。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以主治医生为代表的理想型医生群体。理想医生作为医生行业的业务骨干和思想风范,是实习医生业务上的解惑者与引路人,是病人精神上的慰藉者,其人物性格大多是兼具崇高医德与医术于一身的理想化人物,他们以拯救天下苍生的性命为己任,时刻彰显人性之善。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中,隐忍、尊重、慰藉是他们的态度风范,让人看到医生崇高的使命感与品德观;在职业关系的竞争中,作为精神领袖的理想型医生往往是淡泊名利的,谦逊礼让展现出他们强大的包容性;还原为人的理想型医生,更是呈现出一种牺牲自我的超我状态。叙述者正是通过设置这些冲突来完成对理想医生形象的塑造,并通过隐藏在理想医生人性深处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来唤起观众的情感认同,传递温暖的信心与希望,找回社会肌体中遗失的精神力量。当然,在理想型医生的人物塑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物塑造过于道德化和理想化,一味突出集体意识而摒弃个人意识,使其缺少必要的人情味,以及在主体设计上,理想型医生过于偏重男性形象,使女性只能成为“被叙述者”等。第二部分主要探究以实习医生为主的成长型医生群像。近年来医疗剧开始把镜头对准年轻的实习医生这一代。实习医生由于社会阅历不够,技术正在习得,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受来自于身、心、灵魂等方面的重重考验,如在职业选择与个人理想之间他们需要不断妥协、退让直至找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在现实的困惑中,需要不断领悟职业的崇高与自身的职责,在困境下战胜自我坚守梦想,完成蜕变;在现实冲突阻碍面前他们更要用强劲的抵抗意识奋力前行。实习医生在成长中逐渐突破自我,并在蜕变中实现道德的升华,流露出强烈的励志主题,强烈的阶层文化冲突与城乡文化的人生竞争也无可避免地寓于冲突之中。与此同时,为了凸显实习医生的成长过程,医疗剧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情感叙事窠臼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医疗剧所要彰显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将主体内容放在对迷失型医生形象的建构上。通过梳理归类,将迷失医生分为欲望中迷失的否定医生、选择中迷失的矛盾医生和制度下迷失的反叛医生三类。从叙事学的角度探析迷失型医生迷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即为利、为情、为名,他们迷失的过程大多呈“首尾”连接的方式让坏事接二连三的展开,而迷失的结果往往都会遭受到应有的惩罚,医疗剧通过运用二元对立的手段来设置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叙述者试图用迷失型医生的“丑”来衬托理想型生的“美”无疑构成了医疗剧人物形象体系的审美支柱,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使其在极致的人性之恶的痛感下激发受众的观赏快感,激发出艺术的悲剧激情。然而,在迷失型医生建构的同时,同样存在着对艺术解码的误导,过度展示血腥、暴力场面容易使受众向负面态度转变,也会削弱作品应有的悲剧震撼力与教育意义。结语,电视剧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精神现象,它以形象为载体,以情感为主线,以意识为主导,影响着受众的审美与思维。医疗剧的创作者以现实的视野以及热忱的态度来关注他们所要表达的对象,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名医形象赋予社会更多的现实观照意义,试图重塑一个民族涣散的心灵,召唤民族的精神回归,给民族带来新的希望。
【关键词】:国内医疗剧 理想型医生 成长型医生 迷失型医生 人物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1
- (一) 研究对象10-15
- (二) 研究现状15-18
- (三) 研究方法及内容18-21
- 一、理想型医生的正面塑造——主治医生的形象建构21-36
- (一) 理想型医生的形象代表21-25
- 1. 刘晨曦:具有传统人格魅力的中年医生21-23
- 2. 程俊:具有阳光朝气的青年医生23-24
- 3. 肖程:具有思辨色彩的新型医生24-25
- (二) 理想型医生的形象构建25-32
- 1. 在医患冲突中塑造理想型医生26-28
- 2. 在职业冲突中塑造理想型医生28-29
- 3. 还原为“人”的角度塑造理想型医生29-32
- (三) 理想型医生形象的建构之思32-36
- 1. 大众文化语境中对理想型医生身份的情感认同之思考32-33
- 2. 理想型医生的自我价值实现之思考33-36
- 二、成长型医生的历练历程——实习医生的形象建构36-51
- (一) 医疗剧的成长型医生形象36-41
- 1. 成长型实习医生的群体形象36-38
- 2. 何晶:平凡激情的“小人物”形象38-39
- 3. 赵冲:叛逆成长的“富二代”形象39-40
- 4. 叶春萌:天赋异禀的“学霸”形象40-41
- (二) 成长型医生的形象构建41-46
- 1.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建构成长型医生41-44
- 2. 在身份冲突中建构成长型医生44-46
- (三) 实习医生成长叙事的主题传达46-51
- 1. 伦理主题46-48
- 2. 励志主题48-51
- 三、迷失型医生的反面塑造——否定、矛盾与反叛医生的形象建构51-64
- (一) 迷失型医生的形象51-55
- 1. 欲望中迷失的否定医生51-52
- 2. 选择中迷失的矛盾医生52-54
- 3. 制度下迷失的反叛医生54-55
- (二) 迷失型医生形象建构的故事结构分析55-60
- 1. 迷失的原因55-57
- 2. 迷失的过程57-58
- 3. 迷失的结果58-60
- (三) 迷失型医生形象的建构之思60-64
- 1. 迷失型医生形象建构的艺术价值之思考60-61
- 2. 迷失型医生形象所彰显的悲剧意义之思考61-64
- 结语64-67
- 参考文献67-7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1-72
- 致谢72-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楠;;奥运话语与国家形象建构——从北京到伦敦[J];长沙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2 李坤明;;简论河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媒介形象建构与城市营销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9期
3 彭慧;潘国政;;国家形象建构的文化视角初探[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杨洁;杨子;;国家形象建构的评价视角——以国外媒体对汶川事件的报道为例[J];语言与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5 李佳韬;;论大众传媒中的“80后”形象建构[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8期
6 许静;;“品牌国家”浅议[J];对外传播;2012年06期
7 白碧慧;;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J];学理论;2011年18期
8 包燕;;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及有效认同[J];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9 赵明霞;;从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看女性形象建构和男性权利消解[J];青春岁月;2010年18期
10 俞博;;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论中西交往中中国作为他者的形象建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洁;杨子;;国家形象建构的评价视角——以国外媒体对汶川事件的报道为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金龙;国庆纪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韩敏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新中国妇女的视觉形象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董军;提升国家形象建构的“自塑”能力[N];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记者 王鹏权 李春艳;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媒介因素不容忽视[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惠立;讲解员的艺术把握与形象建构[N];中国文物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春燕;乘新媒介之风 展示真实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焕静;《人民日报》(1950-2014)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在韩朝鲜族形象建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许阳;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建构[D];复旦大学;2014年
3 郭子娜;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对我国农民形象建构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4 段雨欣;基于政务微博的政府形象建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周航;跨文化视角下美剧中华人形象建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林亚丹;中国当代都市情感剧中两性形象建构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钟凌汉;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形象建构[D];上海大学;2015年
8 罗龙;政务微信对新疆住村干部形象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藏晓雯;新媒介环境下中美领导人形象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梁娜;青年知识女性微信中的自我形象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37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937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