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陇右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22:20

  本文关键词:陇右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陇右民俗 纪录片创作 故事化


【摘要】:新媒体时代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空前繁荣时期,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研究,也往往与一部主题深刻、影响深远、传播广泛的纪录片相关。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丰饶度在全国排名第五,拥有十分丰富的纪录片创作资源。凭借这一优势,甘肃省提出了“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构建全国纪录片大省目标。甘肃东部及南部的“陇右”地区,更是拥有“甘肃花儿”、“太昊伏羲祭典”、“西王母信俗”、“白马池歌昼”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珍贵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新媒体时代的民俗纪录片创作,既要蕴含民俗学因素和内容,也要完整记录民俗事象,二者必须同时兼备。本文首先从“陇右”的地域概念、所包含的地域范围,以及陇右的区域中心、核心城市等方面探讨陇右民俗的特点;其次从民俗纪录片的特征和陇右民俗的特点,推导出陇右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概念及其创作流派;再次从纪录片故事化叙事与国际化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讲好故事、怎样揭示主题、怎样突出个性等四个方面分别探讨论证,如何运用故事化叙事来提高陇右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水平。
【关键词】:陇右民俗 纪录片创作 故事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选题的缘起8-9
  • 1.2 选题的目的9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9-10
  • 1.3.1 陇右地域范围10
  • 1.3.2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10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4.1 甘肃题材纪录片研究10-11
  • 1.4.2 陇右民俗研究11
  • 1.4.3 陇右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研究11-12
  • 1.5 选题研究方法12-16
  • 1.5.1 研究方向创新12
  • 1.5.2 研究方法创新12-16
  • 2 民俗与民俗纪录片16-22
  • 2.1 民俗与民俗学16-17
  • 2.1.1 民俗的定义16
  • 2.1.2 民俗学及其交叉学科16-17
  • 2.2 纪录片及其分类17-19
  • 2.2.1 纪录片的定义17-18
  • 2.2.2 纪录片的分类18-19
  • 2.3 民俗纪录片的概念19
  • 2.4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9-22
  • 2.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19-20
  • 2.4.2 非物质文化遗产隶属于民俗20-22
  • 3 陇右民俗的概念及特点22-26
  • 3.1 陇右地域概念的界定22-23
  • 3.2 陇右民俗的特点23-26
  • 3.2.1 悠久的历史渊源23-24
  • 3.2.2 广泛的群众参与24
  • 3.2.3 深厚的生活基础24-25
  • 3.2.4 完备的民俗仪式25-26
  • 4 陇右民俗纪录片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6-30
  • 4.1 陇右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概念及流派26-27
  • 4.2 陇右民俗纪录片的研究对象27
  • 4.3 陇右民俗与纪录片创作27-30
  • 4.3.1 民俗与生活28
  • 4.3.2 民俗与人物28-29
  • 4.3.3 民俗与历史29-30
  • 5 陇右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方法研究30-54
  • 5.1 陇右民俗纪录片创作现状分析30-35
  • 5.1.1 受众与平台之困31
  • 5.1.2 投资主体与行政区划之困31-35
  • 5.2 陇右民俗纪录片创作的出路35-40
  • 5.2.1 故事化叙事与国际化传播35-37
  • 5.2.2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故事化37-40
  • 5.3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怎样讲故事40-49
  • 5.3.1 扎根生活寻找故事40-43
  • 5.3.2 好故事要有激励事件43-45
  • 5.3.3 好故事要有深刻主题45-49
  • 5.4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怎样突出个性49-54
  • 5.4.1 个性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49-50
  • 5.4.2 个性是价值观与目标受众相结合50-51
  • 5.4.3 个性是心灵与思想相结合51
  • 5.4.4 个性是发现与反思相结合51-54
  • 6 结论54-56
  • 致谢56-58
  • 参考文献58-60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0-62
  • 图录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8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938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6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