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对时代的演绎与诠释研究
本文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对时代的演绎与诠释研究
【摘要】: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对于影视的热爱可想而知,每部作品都有着对时代的感悟和认知。本文主要从历史反叛与个性宣扬、现实与历史的游走、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影像叙事和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张艺谋导演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影创作倾向。早期张艺谋电影的风格绝大部分是要突出对于历史的沉思,对于现实的考量,中国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给予了张艺谋肥沃的思想土壤。尽管张艺谋不是专业的导演出身,但是他对艺术有独特的追求,从而使之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电影新浪潮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从而为自己在世界电影潮流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处于世纪之交,中国的电影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跟随着时代变迁的脚步以全新的视角进入到人们的事业和生活中,作为异军突起的全新表现形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文革时期中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这些对人们思想影响颇深的文学作品之外,以电影为载体的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更加深刻。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历史中追溯人性的真善美,在现实中发掘时代赋予的影响变化,不仅有对文革时期的痛苦回忆,除此之外还有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及思考。随着21世纪初市场经济的到来,在市场经济的促动下,张艺谋开始认识到观众对于电影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文艺电影中,而逐渐的向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商业电影转变。因此,张艺谋开始由被动到主动,决定主动去尝试和探索以利益为主要诉求的商业电影。他后来所拍的电影中,商业电影居多,张艺谋是中国电影业的领军者,务必是要领跑在时代的最前端的。进入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以令人难以招架的趋势向全球范围内输送着美国关于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其对全世界包括中国来说,影响力都是十分深刻的。中国,作为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电影产业迈向商业化道路也是顺势所为。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之路和创作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加大前进的步伐与国际接轨。在电影产业中,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定会相互影响相互冲击和碰撞,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张艺谋电影从商业形式到文艺模式的转变,看似是一种表现形式的转变,其实是电影思想的重心转变,从历史抨击到商业利益最后到纯粹的本真表现。时代感是张艺谋导演进行电影创作重点追求的要素,因此,有着深刻的现实寓意。
【关键词】:张艺谋 时代感 转型 回归 多元化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二、研究背景与价值11-12
- 三、研究难点和创新点12-13
- (一)难点12
- (二)创新之处12-13
- 第二章 张艺谋导演简介13-17
- 一、张艺谋的生平经历13-14
- 二、张艺谋的专业背景14-17
- 第三章 初创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反思17-21
- 一、文革结束后的社会变化对电影的影响17-18
- 二、张艺谋电影在这一时期的文化反思18
- 三、时代特征在张艺谋作品中的体现18-21
- (一)对民族精神的体现——《红高粱》18-20
- (二)对历史的反叛——《大红灯笼高高挂》20-21
- 第四章 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影对历史的批判和现实的回归21-25
- 一、改革开放中后期的时代变迁21-22
- 二、整个时代对张艺谋作品产生的影响22-25
- (一)对时代背景的诠释——《活着》22-23
- (二)对现实世界的回归——《一个都不能少》23-25
- 第五章 转型期——21世纪初市场经济促动从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转型25-32
- 一、新时代的发展和电影商业化盛行26-29
- (一)商业片时代的演绎——以《英雄》为例26-28
- (二)张艺谋和张伟平之间关系的演变28-29
- 二、张艺谋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商业化策略29-32
- (一)电影产业化的转型29
- (二)张艺谋的个人影响力29-30
- (三)演员的品牌效应30
- (四)商业市场的运作模式30-32
- 第六章 回归期——对张艺谋今后电影的展望32-39
- 一、《归来》再现文艺片时代32-35
- (一)《归来》的根本原因33
- (二)新时期电影“内敛”时代的演绎33-34
- (三)人文关怀成为《归来》的精神内核34-35
- 二、张艺谋电影的发展趋势35-39
- (一)注重电影产业链的开发35-36
- (二)多元化发展36-39
- 结论39-41
- 参考文献41-43
- 附录43-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45-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颐武;孤独的英雄:十年后再说“张艺谋神话”[J];电影艺术;2003年04期
2 申载春,殷国栋;红色: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蕴含[J];阴山学刊;2005年05期
3 杨少伟;;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间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梁晓声;谈张艺谋电影[J];文艺争鸣;2005年01期
5 贾磊磊 ,段运冬;张艺谋电影批评的文化悖论[J];文艺争鸣;2005年01期
6 班玉冰;;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叙事策略研究[J];电影评介;2006年19期
7 邓立平;;张艺谋电影探索的得与失[J];电影文学;2007年10期
8 李金梅;;疏离·靠拢·颂扬——张艺谋电影意识形态研究[J];电影文学;2008年17期
9 ;“搭伙”张艺谋[J];中国企业家;2009年13期
10 李军;;张艺谋电影中的生命伦理[J];四川戏剧;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金梅;;彰显与衰微——张艺谋电影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蜕变[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金梅;;张艺谋电影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原因探究[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莹;吴超;;神话俯身 武侠失魂——张艺谋电影创作论[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潘年英;;驳“张艺谋神话终结论”[A];东方丛刊(2000年第1辑 总第三十一辑)[C];2000年
5 钱广贵;;从《红高粱》到《黄金甲》——张艺谋的“灿烂”与“泛黄”[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素淡;熟悉而陌生的张艺谋[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马戎戎;张艺谋的女性美学[N];发展导报;2004年
3 ;中国文化界集体“针砭”张艺谋[N];华夏时报;2004年
4 北京师范大学 王国平;张艺谋依然“一根筋”[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肖鹰;《金陵十三钗》究竟失误在哪里?[N];文学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夏辰 张英 实习生 俞峥;张艺谋:“文革”都成历史了,还要让人沉重多久啊[N];南方周末;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英 平客;张艺谋批评史[N];南方周末;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英发;张艺谋:我是中国争论最多的导演[N];南方周末;2010年
9 曾勋;张艺谋与他的时代文化病候[N];文学报;2014年
10 卞祖善;张艺谋的成功与失败[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金梅;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张艺谋[D];苏州大学;2008年
2 武锦华;镜像的“长镜头”[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38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938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