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战争——大陆当代抗战电影中的日本女性形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女性与战争——大陆当代抗战电影中的日本女性形象研究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当代大陆抗战电影的研究发现,近三十年来,银幕上的日本女性形象一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母亲、妻子、从军慰安妇以及女学生、女军官等相继登场,且复杂的人性逐渐得到表现。但另一方面,在这貌似不断变化的多元形象下却潜藏着作为战争受害者和大众消费对象的共同特质,而这一特质在无形中强化了日本方面存在的偏重强调自身是受害者的战争观,并暴露出此类电影对历史认知的不足。其实在战时法西斯主义的极权统治下,日本女性绝非只是战争的无辜受害者,她们同样是在"铳后"支持日本对外侵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日本女性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反思抗战电影创作上的历史认知问题。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女性 战争 受害者 责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大众文化与当代中日之间相互认知研究”(编号:SKZZY2014047)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王志松
【分类号】:J905
【正文快照】: 1“九·一八”事变以后,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围绕着抗击法西斯、寻求民族解放题材的抗战电影便在我国应运而生。1935年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摄制的《风云儿女》可谓最早的一部,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即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抗战结束以后相关电影更是风起云涌。截止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晶;;性别视野下的重庆抗战电影[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6期
2 东丰;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J];电影评介;1995年05期
3 李亦中;蔡楚生与抗战电影[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刘春林;;浅谈新中国大陆抗战电影中日本军人形象的变迁[J];青春岁月;2013年22期
5 朱骏;;穿越抗战电影[J];今日重庆;2012年12期
6 谭春发;中国的抗战电影[J];中外文化交流;1995年03期
7 付晓;一寸河山 一寸血 浅析新中国“正面战场”抗战电影中的历史阐释[J];电影艺术;2005年05期
8 李俊;;中国抗战电影巡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03期
9 姚汝勇;杨玉霞;;纯真年代里的“梦”——再读“十七年”抗战电影[J];电影评介;2008年03期
10 韩琛;;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与抗战电影的历史演变[J];艺术百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思明;;抗战电影历史对话的可能性探析——以《南京!南京!》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首席记者 杨帆 实习生 黎媚 魏廉直;近万场次抗战电影送到农村[N];重庆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吴月玲;《残团》:一部由照片生发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4 ;四川,抗战电影大后方[N];四川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姚志峰;中国抗战电影——胶片上的民族魂[N];中华新闻报;2005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刘藩;抗战电影:流传久远的神话[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杨海涛;国产抗战电影的突破与创新[N];中国电影报;2005年
8 小凤子 记者 彭雅;抗战电影幕后故事首次揭秘[N];重庆商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博;想表现普通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N];中国艺术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磊;新时期经典抗战电影艺术美探寻[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袁堂正;新世纪中国大陆抗战电影叙事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3 王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陆抗战电影[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恒;嬗变的历史影像[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付晓;欢呼与沉痛[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唐德坤;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再认识[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7 冯清贵;论陪都电影的美学特征与传播机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55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95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