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爱未央》导演阐述
本文关键词:纪录片《爱未央》导演阐述
【摘要】:面对毕业作品的创作,本人力求将研究生三年来的所学、所思、所感、所得,以影像的方式在毕业作品中得以展现。在两年半的纪录片求学过程中,我一直探索纪录片的表述形式,用新闻的敏感性来关注政治、关注民生、关注突发事件,同时我们还要用艺术的形象思维去阅读、去捕捉去反映生活、人生、人性。通过大量书籍的阅读和实践拍摄,我渴望制作一部温暖动人、韵味悠扬的纪录片。人物类纪录片是人文纪录片的一个类型,以纪录人物的变化为其主要内容,力求反映着人们对于生活的体会和感悟,承载着传播文化再现生活的使命。《爱未央》是一部关于刘西拉和陈陈的纪录片,他们都是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改革开放后第一对留美博士夫妻,年逾古稀依旧奋战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的灵魂工程师。二人作为顶尖的工科教授,却在音乐艺术方面颇有造诣,可谓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音乐在其二人的生活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既是爱好,又是精神食粮,也是情感的交流。通过这次纪录片的拍摄,本人尝试呈现一种伟大的生活和精彩的现实,捡起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美好。在拍摄和制作的过程当中,运用到了很多的理论指导,大量书籍的阅读也给本片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路。本文结合《爱未央》的创作,阐述人物类纪录片制作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纪录片 刘西拉 陈陈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从创意到诞生8-11
- 1.1 论题的选择8-9
- 1.2 片名的确定9-11
- 第二章 纪录片《爱未央》的主体分析11-16
- 2.1 纪录片《爱未央》的人文精神11-12
- 2.2 纪录片《爱未央》的人物形象分析12-13
- 2.3 纪录片《爱未央》的叙事结构分析13
- 2.4 纪录片《爱未央》的表现手法分析13-16
- 第三章 纪录片《爱未央》的拍摄及制作16-19
- 3.1 导演的准备工作16-17
- 3.2 后期制作17-18
- 3.3 困难与解决方案18-19
-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19-21
- 4.1 对人物类纪录片的认识19
- 4.2 如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19
- 4.3 《爱未央》当中人性的感悟19-20
- 4.4 对纪录片未来之路的探索20-21
- 参考文献以及片目21-22
- 附录22-24
- 谢辞24-2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25-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1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97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