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7-10-23 07:01

  本文关键词:在木雕和竹编中找寻时光的记忆


  更多相关文章: 城郊森林 休闲机会谱 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摘要】:在分析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森林休闲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3个角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游憩消费能力、休闲产业成熟度、社会拥护度、景观资源丰度和环境舒适度6个层面,构建了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 环境保护部水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关键词】城郊森林 休闲机会谱 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分类号】:F326.23
【正文快照】: 为了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实现城市森林资源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同时,更好地适应城郊森林休闲发展的需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差异性的森林休闲产品,本文从森林休闲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这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主要影响因子,构建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评价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兴平,杨建军,毛必林;杭州市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分析[J];城市研究;1999年05期

2 杨新军,刘家明;论旅游功能系统——市场导向下旅游规划目标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1期

3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3期

4 杨永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4期

5 刘振礼;中国的旅游与交通[J];旅游学刊;1989年01期

6 林洪岱;中国旅游交通三思[J];旅游学刊;1989年02期

7 田志会;郑大玮;郭文利;赵新平;王志华;;北京山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定量评价[J];资源科学;2008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建国;兰州旅游圈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丙章;;城市屋顶开放空间的综合利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2 陈晓磬;周志宏;;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评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侯国林,黄震方;城市商业游憩区旅游开发的原则与产品体系[J];城市问题;2001年01期

4 刘少湃;;城市旅游景区的空间优化[J];城市问题;2007年01期

5 张建,汪宇明;论旅游功能系统演进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以神农架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6 朱梅;汪德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比较[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7 季珏;高晓路;;北京城区公共交通满意度模型与空间结构评价[J];地理学报;2009年12期

8 王润;刘家明;陈田;田大江;;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J];地理学报;2010年06期

9 马清裕;张文尝;;北京市居住郊区化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10 刘家明;刘莹;;基于体验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复兴——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舟;;“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空间演变趋势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霁;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旅游营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戴永安;中国省域建筑业发展差异及其经济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宇宏;黑龙江省望奎县生态旅游系统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郑新奇;基于GIS的城镇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8 王晓峰;基于TMIS和TGIS比较的陕西旅游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峰;城市演化与居民分布的复杂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春华;新疆绿洲城镇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薛春艳;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华海滨;自助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蕾蕾;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分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晓磬;长沙城市旅游内部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金鹏;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朱晓东;河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成小梅;转型期洛阳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杨新宇;沈阳经济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珂;通用航空旅游的系统构成与发展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2 李洪武,徐吉谦;城市交通规划评价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1990年03期

3 李湛;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05期

4 杨建军,张兴平,毛必林;跨世纪的杭州市旅游景区与旅游交通布局构想[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5期

5 张亚林;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2期

6 周年兴,沙润;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1期

7 江金波;AHP法在梅州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中的运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8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9 肖笃宁;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J];地理科学;1999年04期

10 王兴中;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J];地理科学;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康;;区域旅游开发若干战略问题[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2 全华;;旅游网络及其功能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银;裘晓雯;梁文英;朱玉云;;福建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6年06期

2 石春娜;王立群;;我国森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7年02期

3 张勇;李有华;杜轶;孙泰森;陈灿灿;;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6期

4 王海飙;董希斌;刘美爽;;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计量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尹峰;张贵;朱玉雯;;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8年03期

6 周根苗;薛亮;冯超;但新球;;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8年05期

7 马盈;刘强;李海霞;;城市乡土绿化树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哈尔滨市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8 田昕加;王兆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8年06期

9 陶少军;武来成;陈昌雄;;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9年01期

10 廖成勇;刘艳;;现代林业的评价指标探析[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李有华;杜轶;;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2 王妍;刘杏娥;;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与展望[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冯迪;孙保平;安彪;刘莲芳;;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4 李岩;张志毅;李丹婷;黄伟;刘志强;;柠条平茬断面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甘敬;陈峻崎;张国桢;朱建刚;张峰;;基于小班水平的北京山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6 张莉;梁文俊;高广磊;;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7 杜丽;孔凡斌;;市场化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及林业市场化进程评价研究展望[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8 王原;陈鹰;张浩;黄磊昌;李敬;王祥荣;;面向绿地网络化的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方法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宪成;;吉林省西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展望[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孙保平;;关于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评价问题的解析[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莉萍 李杰华;未来五年我市全力打造城郊森林生态圈[N];太原日报;2010年

2 吴金森 茗泉;城市绿美相拥 城郊森林环抱[N];福建日报;2011年

3 记者 柏章良 张红梅 张健康;温州首个城郊森林公园开建[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4 周龙;城郊森林绿地 让城市“呼吸”更顺畅[N];江阴日报;2007年

5 铁铮;我国培养出首批林业经济管理博士后[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6 刘晓雷;全市大面积造林21.75万亩[N];平顶山日报;2008年

7 程伟虹;我市掀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热潮[N];江阴日报;2006年

8 记者 刘琰邋实习生 魏林;今年我市林业建设“大手笔”[N];周口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莉;绿满三川春更浓[N];周口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郑玉容;“三五”工程为海西构建绿色“屏障”[N];福建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大勇;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江礼家;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 汪斌;林区公路网评价和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4 贾卫国;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持续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吴延熊;云南热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王雄;赤峰市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及预警[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7 粟维斌;漓江风景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王泽福;城市林业与房地产复合生态经营系统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沈烈英;上海城市森林的植被特征与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周少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效益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娟;油茶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肖娟;乌鲁木齐市城市森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木兰;海南农垦天然橡胶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4 张硕;成都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绿化系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5 陈红光;城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廖科;深圳市城市森林建设现状评价及生态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静锐;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宋富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石颖贤;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孟伟;城郊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82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082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8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