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拴马桩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15:01

  本文关键词:拴马桩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拴马桩 造型 功能


【摘要】:中国雕塑文化从原始以来就开始出现,在生活用具上我们看到了人像雕塑和器皿的结合,在山洞里我们看到了与部落、与图腾、与自然景象相关的阴刻。中国民间雕塑,追溯至远古,也是和中国文化的庞大体系融为一体。与受过良好教育的思维模式相比,生活在农村的百姓,更有灵活生动的长处。中国民间雕塑因其在下层人的自由发展,不受官方的约束和限制,呈现出生动灵活的特征。近几年来,我国对民间文化的重视,积极展开对民间文化的挖掘、研究,民间艺术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形象,正是这些民间雕塑完整补充了我国雕塑史的内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今天的许多论著的表述中,有很多艺术形式被忽略掉了,像拴马桩艺术,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雕塑史的不完整,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不了解。拴马桩是民间艺术品,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体,是中国北方农业文明的精神图章,它以质朴的雕塑语言,反映着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它既是用来拴马、牲畜的桩子,也是构成建筑形式的一部分,更是人们表示身份的又一象征。了解拴马桩的历史文化、用处和价值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从研究拴马桩的历史渊源为始,以文化内涵为切入点,从雕塑的造型角度来解析拴马桩艺术形式,让人们了解拴马桩的造型语言以及背后所承担的政治、经济、文化元素,对拴马桩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拴马桩 造型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引言7-9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7
  • 1.2 本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文献综述7-8
  • 1.3 概念界定8-9
  • 2 拴马桩综论9-12
  • 2.1 拴马桩的由来及演变9-10
  • 2.2 拴马桩的分布区域及地域特点10-12
  • 3 拴马桩的造型特征12-20
  • 3.1 拴马桩造型及材料12-14
  • 3.1.1 拴马桩造型形式12-13
  • 3.1.2 拴马桩造型材料13-14
  • 3.2 拴马桩造型类别14-20
  • 3.2.1 植物类拴马桩14-15
  • 3.2.2 动物类拴马桩15-17
  • 3.2.3 人物类拴马桩17-18
  • 3.2.4 人物与动物组合型拴马桩18-19
  • 3.2.5 博古类拴马桩19-20
  • 4 拴马桩的实用功能20-26
  • 4.1 栓系家畜的实用功能20-21
  • 4.1.1 交通系统驿站实用功能20
  • 4.1.2 庄户庭院实用功能20-21
  • 4.2 身份彰显的实用功能21-22
  • 4.2.1 等级制度的礼仪功能21
  • 4.2.2 象征意义实用功能21-22
  • 4.3 装点建筑的实用功能22-23
  • 4.3.1 依附主题建筑的装饰功能22
  • 4.3.2 庭院独特标志的视觉功能22-23
  • 4.4 镇宅祈福的实用功能23-26
  • 4.4.1 风水定位的镇宅作用23-24
  • 4.4.2 吉祥纹饰的寄托作用24-26
  • 5 拴马桩蕴含的传统文化26-35
  • 5.1 雕刻造型审美文化26-28
  • 5.1.1 主次有序,注重线刻26
  • 5.1.2 因式造型,取象物外26-27
  • 5.1.3 夸张与变形手法的运用27-28
  • 5.2 手工技艺传承文化28-29
  • 5.2.1 族群相资的传承方式28-29
  • 5.2.2 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29
  • 5.3 民族文化的融合29-30
  • 5.3.1 拴马桩中民族特性的体现29-30
  • 5.3.2 拴马桩多民族文化的体现30
  • 5.4 士与商文化的综合表现30-32
  • 5.4.1 士与商文化的特色体现30-31
  • 5.4.2 与商文化的繁荣体现31-32
  • 5.5 宗教文化的体现32-35
  • 5.5.1 儒家礼仪在拴马桩体现32-33
  • 5.5.2 道教精神在拴马桩体现33-34
  • 5.5.3 佛教文化在拴马桩体现34-35
  • 6 结论35-36
  • 致谢36-37
  • 参考文献37-38
  • 附录38-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英;;相声非完不可了[J];大舞台;2000年02期

2 刘姝铭;;当“间”字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互动艺术杂谈[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当京剧恋上交响乐[J];走向世界;2011年29期

4 陈晓红;;视野·新媒体电影[J];艺术评论;2012年03期

5 朴泳宇;;电脑绘画对绘画的影响作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年01期

6 张玉能;艺术形式与艺术本体[J];江汉论坛;1987年04期

7 流沙;;独具魅力的空间——浅谈广播剧的艺术形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年02期

8 魏跃军;艺术形式创造对艺术形式经验的依附与超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9 殷悦;;浅述简化及其在艺术形式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年05期

10 李洪峰;;文化建设的创新工程[J];中国美术馆;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熊芳;;浅谈师范民间舞教学及示范[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孙冬虎;;从历史看京剧的现状与未来[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金重;;云南京剧的新探索——京剧《凤氏彝兰》观感[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颜容璇;;充分发掘和运用舞台实践的教育功能[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2005年

5 刘雪;;以材料为载体的常态造型的重构与延伸——时间与空间的新语言表达形式[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段渝;邹一清;;古代四川盆地偶像式构图与情节式构图艺术形式的来源[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启;寻找精当的艺术形式[N];文艺报;2007年

2 香港亚洲艺术基金会主席 余元康;多元艺术形式在未来市场中的表现[N];财经时报;2008年

3 蒋德红 乔振友 阎江华;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宣讲十八大精神[N];中国文化报;2012年

4 陈鲁民;文艺繁荣当“五有”[N];湖北日报;2012年

5 刘传勇 马鞍山市石生手指玻璃反画研究院院长 马鞍山市石生手指玻璃反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浅谈平面浅浮雕艺术形式在手指玻璃反画中的运用[N];安徽经济报;2013年

6 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部主任 亚历山大·孟璐 本报实习记者 张婷 整理;放下权威:当代艺术中的艺术家与网络[N];中国艺术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杨绿;拓展功能是戏剧与剧院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马涌;歌声何妨作桥梁[N];人民日报;2014年

9 崔明祥;“二人转”转向何方[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郑洪流;中青年艺术家 谁为你正名[N];美术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雨娜;中国辞赋对朝鲜朝闵齐仁辞赋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岳雅典;纸材在装饰艺术中的表现形式与创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曹鹏;圆雕空间变体的探索[D];南京大学;2013年

4 张江花;拴马桩功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5 潘东;各种艺术形式间的融合[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曹亚辉;苏珊-朗格的艺术形式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申肖飞;艺术形式与时空文化[D];湖北美术学院;2011年

8 郭秀霞;藏书票的艺术形式及发展探究[D];燕山大学;2012年

9 杨旭;技术与伎俩[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10 佐西;超验与象征[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083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083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a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