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雕塑艺术之“魂”
本文关键词:意象:雕塑艺术之“魂”
更多相关文章: 雕塑艺术 雕塑家 艺术批评 艺术定义 作品创作 物质载体 创作者 欣赏者 艺术创作 艺术家
【摘要】:正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其1914 年出版的《艺术》一书中把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尽管这一解释还不够全面,但却触及了艺术的核心概念——意味。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其物质载体背后都蕴涵着情感和思想因素,包括创作者、欣赏者或者说人或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意识,如果丧失了这一点, 艺术的价值和意义都将无从谈起。
【作者单位】:
【分类号】:J305
【正文快照】: 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其1914 年出版的《艺术》一书中把艺术定义为“有意 味的形式”。尽管这一解释还不够全面,但却 触及了艺术的核心概念—意味。无论何种 形式的艺术,其物质载体背后都蕴涵着情感 和思想因素,包括创作者、欣赏者或者说人或 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名家谈雕塑——第十届美展雕塑展《雕塑·社会·文化》论坛言论集[J];艺术·生活;2005年01期
2 李金仙;也谈雕塑艺术的公共性[J];艺术·生活;2005年03期
3 程俊华;雕塑《惊梦》创作谈[J];艺术·生活;2005年04期
4 ;田跃民雕塑作品欣赏[J];艺术市场;2011年08期
5 何力平;;雕塑·场[J];雕塑;2011年03期
6 陆军;孟繁玮;刘漫;吕品昌;;让雕塑真正深入百姓的生活和思想中——吕品昌访谈[J];美术观察;2011年07期
7 李一;;卷首语[J];美术观察;2011年08期
8 杜商;;雕塑:在更大的空间中“行走”[J];艺术·生活;2003年03期
9 郅敏;;一段段好风景——孙家钵谈滑田友的雕塑艺术[J];美术观察;2011年08期
10 潘绍棠;;雕塑艺术与人体美[J];艺术·生活;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培一;;“雕塑批评”之我见——试论雕塑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彦红;王静;王顺辉;;雕塑艺术中的形式问题[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黄勇;;关于雕塑教育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刘向娟;;观念性——中国当代雕塑现象研究[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6 郭亚男;;现代城市雕塑的色彩空间[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韩起文;;论“灯光雕塑”[A];海峡两岸第十三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6年
8 吴虹;;光雕艺术的联想[A];中国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余洋;;论宝顶石刻的场景处理和北山石刻的造像方法[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燮君;;艺术时空和学科时空——访问苏联、民主德国散记[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雕塑家,放开你的胸襟[N];北京日报;2002年
2 杨雪梅;专家呼吁给中国雕塑家更多机会[N];人民日报;2007年
3 张亚萌;2007泛雕塑艺术展关注“泛雕塑”概念[N];中国艺术报;2007年
4 海鹰邋陈冬;园博苑尽展“中国姿态”[N];厦门日报;2008年
5 严长元;当代雕塑亮出“中国姿态”[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成笑容;“中国姿态”雕塑大展即将巡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记者 张建华 董馨;第八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展开幕[N];长春日报;2006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苏海强;文博会留给雕塑艺术想象空间[N];深圳商报;2006年
9 严长元;吹尽黄沙始见金[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杨方毅 金世宗;成都雕塑家欲复制12铜兽首[N];西部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艳;共性·个性·女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黎日晃(Lai Yat Fong);元代雕塑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孙璐;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孙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滕小松;潜在与显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雅丽;论雕塑的材质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2 裴磊;景观雕塑设计及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馨欣;雕塑艺术传播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4 张楠;中国当代雕塑色彩运用探索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谭红梅;希腊化时期雕塑艺术中的创新与回望[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苗鹏;戈壁、黄河、母亲[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7 王威;论佛教雕塑东来以后造像造型的根本变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罗秀华;论雕塑艺术的道性[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曾洁;论公共关系视角下城市雕塑艺术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10 席秀良;关于雕塑创作在材料选择方面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150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15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