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铜器纹样在寿山石雕中的应用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浅谈青铜器纹样在寿山石雕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青铜器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符号,它还蕴含了各种形式的美学原则,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寿山石雕艺术形态发展史上看古代青铜器纹样同样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寿山石雕发展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钮雕、薄意、博古、篆刻等等,大部分造型和技法与青铜器艺术息息相关,寿山石雕在造型、技法、题材等,都融入了古代青铜器纹样。我们通过整理和总结古代青铜器纹样的种类,将其分为神异动物类纹样、写实动物类纹样、几何类纹样等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类别的纹理在寿山石雕的应用上进行研究和探讨。古代青铜器的纹样在寿山石雕上的应用、衍生和发展,并在现代审美观的指导下,结合了夸张美化、抽象提炼、社会写实等创作手法,与现代的美学观相融合,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寿山石雕艺术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流派和石雕艺术文化。 本文在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古代青铜器纹样进行分析,探讨青铜器艺术对寿山石雕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通过古代青铜器纹样在寿山石雕上的传承和创新应用的实例分析,展示当代寿山石雕艺术创作不仅能得古人艺术之精髓传承古代文化,而且也具有当今时代性,能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从而走向世界的艺术大舞台。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314.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心源,陆应诚,高超,席道瑛;广义遥感环境考古的技术整合[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薛荣;贾兵强;;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再生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3 逯宏;;“女娲补天”神话与“红山文化”考古关联之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吴进甫;吴娜;;殷墟的古地理环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萧树国;;从营盘山遗址看古营盘山人社会——对哀牢国区境个体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分析[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6 王炯;;浅谈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高建芳;沈华;;试论商周时期人神关系之演变[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尹慧道;浅谈石刻档案及其综合保护技术[J];档案学通讯;2002年05期
9 李德山;;再论高句丽民族的起源[J];东北史地;2006年03期
10 朱光耀,朱诚,凌善金,王吉怀,杨晓轩;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文学;;屈宋作品中的虹霓意象——兼谈周楚文化的分异及影响[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雪萍;周爱东;;地理环境与先秦南北饮食文化[A];饮食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牛长立;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D];南京大学;2011年
6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罗yN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志刚;万年类型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管小平;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英辉;楚国丝绸纹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天通;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颜娟;秦汉祭天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贾博宇;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董晓明;殷商乐器的礼乐因素及其演进[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潘亚娟;广西柳江土博(口甘)前洞遗址的铀系年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崔艳华;先秦玉器与玉文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10 李永明;简帛文献与《天问》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83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283731.html